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7月31日 · 我還沒那麼糟!. 做三個數位步驟讓我面對自己重新出發. 作者: Esor Huang 7月 31, 2014. 有時候當我愈想要求好心切時,反而愈容易把事情搞砸。. 當我回顧我自己生命中那些最後沒有辦法完成的事情,總會發現在那些關口,我最常出現的情緒就是不斷的 ...

  2. 2015年5月19日 · 1. 不需註冊帳號,不洩漏隱私,不怕被騷擾. 目前正式版的「 Bleep 」已經是跨 Android、 iPhone、 Mac、 Windows 等主要平台的通訊軟體,在你的平台上安裝這款免費 App 。 在首次打開「 Bleep 」時,可以選擇要輸入郵件來註冊,或是使用不需輸入郵件或手機號碼的匿名(incognito)模式。 匿名模式並非真的匿名,而是你可以輸入自己想要的暱稱、姓名(還能隨時修改),不需要害怕洩漏自己的郵件或電話。 而且在匿名模式中,其他人無法透過我們的暱稱來搜尋到我或加入我,於是也保證了我不會受到陌生人的干擾。 2. 只需一個暱稱,也可在其他裝置登入同一個帳號. 輸入暱稱後,就可以開始使用「 Bleep 」。

    • 劉威煌 不離不棄1
    • 劉威煌 不離不棄2
    • 劉威煌 不離不棄3
    • 劉威煌 不離不棄4
    • 劉威煌 不離不棄5
  3. 2018年9月7日 · 這本書最終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日記方法論。 你可以在章節編排上看到他的結構,但我這裡用不一樣的角度,重新幫大家看到方法論深沈的意蘊。 首先是「SLOW(慢)日記法則的三重性」。 第一重是要怎麼寫出能檢視人生的好日記? 這是本書第一部中所討論的,個人寫日記的SLOW法則。 第二重是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寫日記習慣? 累積得愈久,反饋的能量愈大,這是本書第三部用SLOW法則延伸出來的習慣養成方法。 第三重是永錫令人驚豔的又一個獨創,他將SLOW日記法則擴充到他的企業顧問領域,在真實企業中帶領團隊去每日覆盤,並創造工作上最強大的溝通、目標訊息流,這是本書第四部分的重點。 SLOW法則從個人到企業,從內容到習慣,也從自我檢視到完成自我價值,這就是他的三重性。

  4. 2016年10月13日 · 1. 零碎構思時間,擺脫軟體限制. 我是一個很喜歡利用 「空檔(零碎時間)」 的人,而我最常利用紙筆筆記本的時間就是這些零碎時間,例如開會中的空檔、移動之間,或是其他無法使用我覺得最有效率的桌機或筆電工作的時候。 這些零碎時間中,有些工作很適合智慧型手機與 App 來完成(例如 Evernote 快速收集照片與聲音,或是做文字筆記), 但有些工作我覺得還是沒有找到真的非常好用的 App ,例如「畫出圖解」 ,我試過各種平板、手機的 App ,但最後我覺得紙本最快。 (注意! 這裡我說的是 App ,而非電腦軟體喔! 行動與辦公桌是不同工作需求)

    • 劉威煌 不離不棄1
    • 劉威煌 不離不棄2
    • 劉威煌 不離不棄3
    • 劉威煌 不離不棄4
    • 劉威煌 不離不棄5
  5. 2017年10月17日 · Google Drive 雲端硬碟檔案串流:不佔空間更高效率的新制教學. 作者: Esor Huang 10月 17, 2017. 2021/7 更新: Google 雲端硬碟電腦版同步軟體整合,個人用戶將有哪些功能改變?. 2021/9 更新: 新版 Google 雲端硬碟電腦版心得教學,如何管理與設定檔案串流. 2017 年 ...

    • 劉威煌 不離不棄1
    • 劉威煌 不離不棄2
    • 劉威煌 不離不棄3
    • 劉威煌 不離不棄4
    • 劉威煌 不離不棄5
  6. 2014年6月28日 · 一、關鍵知識的重要:看到另一面,才有改變方法的機會. 瘦身方法何其多,運動、健康、減肥 App 在現在的手機市場更是不計其數,每一個工具都有一套自己認為有效的方法想要用戶去執行,但問題就是: 用戶為什麼要照著做? 在我提到的這款「英文瘦身 App 」(我姑且這樣稱呼他)中,他會每天提供不同的「簡短知識文章」,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點醒」我舊想法是錯的,例如光是努力運動並不會消耗太多卡路里,反而事倍功半;然後「刺激」我新的想法,例如控制飲食中的卡路里,才會更快產生效用。 這款「英文瘦身 App 」一開始並不逼我做任何事情,但是優先這樣每天灌輸我觀念,讓我思考自己原本想說運動就能減肥的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這件事情有沒有另外一面的思考?

  7. 2021年4月9日 · 離開前,快速註記下次回來,要做哪個步驟,需要的話同樣會有上述兩種內容。 這也是一個有效的「Clearing To Neutral」(離開前歸位)動作,確保被中斷的工作,可以用最短時間、最少阻力,回來時快速接續,也就減少拖延的可能。 結束工作後關掉處理完、未處理的資訊. 工作平台上面(無論是數位的電腦桌面,還是實體的辦公桌面)有太多多餘的檔案、資訊,失去專注,容易分心。 處理完或未處理完的檔案、資訊怎麼辦? 我們可能習慣打開著就離開,或是隨手放在桌面就離開,但這會導致下次回來時面對許多混亂的摩擦。 尤其是未處理完的檔案,同樣在離開前就關閉,因為我們並不確定下次回來工作真的就是應該處理這個檔案,如果只是打開著準備處理,反而愈積愈多,愈分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