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0年3月25日 · 然將中三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為四相,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第一個殺生,《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說,任何一個業都有五個部分:事、想、欲樂、煩惱、究竟。. 五項當中的二、三、四項,也就是想、欲樂、煩惱,這些都是內心 ...
2020年12月2日 · 一、建立誓願的對像. “以佛菩薩知識為證,立彼等前”:受願心戒時,祈請了十方諸佛菩薩和善知識作證,自己是在諸佛菩薩、善知識前立誓,所以對境極為殊勝廣大。 二、建立誓願的內容. “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所建立的誓願極其廣大,即:一切聲聞、緣覺未度越所知障者,都讓他們度越;一切梵天等未解脫生死者,都讓他們解脫;一切惡趣眾生未獲安慰者,都讓他們得到安慰;一切有情未入無住涅槃者,都讓他們獲得無住涅槃。 三、捨棄願心的因緣. (一)“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為暴惡”:
廣論消文37 P34 L1 - L9. 第六、上師何如皆不可觀過者:.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第六科、無論上師怎麼樣,都不容許對他觀過:. 即使是犯戒等等,只要從他那裡聽聞到短短四句的一個偈頌,都必須毫無差別地 ...
2020年11月13日 · 此時,母親若不祈望自己的孩子,又能希望誰來幫助她呢?如果孩子不從險難怖畏中救度母親,又該由誰來救度呢?所以,孩子應當從險難中救度母親。 如是,若見諸母有情被煩惱魔擾亂內心,心識無法自主而成瘋狂,而且遠離慧眼,不見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聖道。
2020年8月8日 · 往昔既已虛度了無數寶貴人身,現在應該痛下反省,若再執迷不悟、再不策勵勤修,那麼將來註定要繼續受苦。. 思惟這些道理之後,應真正發起猛利的厭離。. 慬哦瓦云,「覺窩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又如桑樸 ...
2020年11月8日 · 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 一個人的至親就是慈母,因此,修習知母、念恩、報恩這三者,是為了對有情引發悅意可愛相,愛執一切有情猶如獨子。
2020年6月16日 · 廣論消文 149 149 頁 5 行-150 頁 3 行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