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荀子重視人的 理性 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 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 政教合一 的觀念。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一、作者簡介. – 公元前237),名況,被尊稱為荀卿,因避漢宣帝名諱,�. 稱孫卿。生於趙國,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與孟�. 齊名。曾到齊國講學,又輾轉遊說趙國、秦國君主,然皆失意。後得楚國春申君賞識,出 .

    • 〈勸學〉(節錄)
    • 荀子簡介
    • 《荀子》
    • 內容大要
    • 藝術特色

    君子曰(1):學不可以已(2)。青,取之於藍(3),而青於藍(4);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5),輮(6)以為輪,其曲中規(7);雖有槁暴(8)、不復挺(9)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10)則直,金就礪(11) 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12),則知明(13)而行(14)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15)之所學也;吾嘗跂(16)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17)也,而聞者彰(18)。假輿馬者(19),非利足(20)也,而致(21)千里;假舟楫(22)者,非能水(23)也,而絕(24)江河。君子生非異(25)也,善假於物(26)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27);積水成淵(28),蛟(29)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30)自得...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況,戰國時趙國(在今河北省南部)人。時人尊稱他荀卿。漢代因避漢宣帝劉洵的諱,故又稱孫卿。曾遊學齊國,三次出任祭酒(年高德劭的教育界領袖)。後來到楚國,任蘭陵令,並於蘭陵終老。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他認為人性是惡的,需要經過後天不斷學習才能由惡變善,因此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在政治上,他提出「法後王」,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

    《荀子》共20卷,收錄文章32篇,其中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部分可能由他的弟子記錄而成,內容包括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 本篇節錄自《荀子.勸學》,《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先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指出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接着,論述學習的意義,作者借用比喻,論證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要用「輮」;刀劍要「利」,需就「礪」,說明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以此推論,人只有經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經過後天不斷學習而獲得的。 在第二段,作者先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再以比喻說明「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

    荀子的散文長於論辯,說理透徹,謹嚴綿密,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亦豐富多彩,善用比喻和對比手法,多排偶句,本篇亦具這種特色。分述如下: (1) 結構緊密,層層相扣 本篇構思周密,首段先為文章立論,說明為學之重要,然後就治學的途徑、方法和態度,展開論述。全篇緊扣主題,反複論證。而各段之間,亦層層相扣,一段之中,又分幾個層次,如篇中第三段,整段文字,析述條暢,層層深入。先以「積土」、「積水」、「積德」,從正面說明道理,然後進一步闡釋——「不積跬步」、「不積小流」是從反面立論;「騏驥」、「駑馬」、「朽木」、「金石」則從正反兩方面,析述有毅力的優點和缺少毅力的缺點,最後藉「螾」與「蟹」來闡明專一與不專心的好處和壞處,將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剖析得非常透徹明瞭。 (2) 取譬設喻,論證具體 本篇大量運用比喻,藉...

  3. 2019年9月16日 · 題解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篇。. 勸學,勸勉人向學。. 全文旨在勉勵世人努力為學,以累積善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皆有欲,欲望若不能節制,便容易流於惡,人們的善良行為都是「人為」的結果。. 所謂「人為」,指的就是 ...

  4.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勸學. 創作年代:戰國後期. 作品體裁:論說文. 作者:荀子荀況) 作品別名:勸學篇. 作品出處:《荀子》 作品原文. 勸學. 君子曰 1:學不可以已 2。 青,取之於藍 3,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 4,輮以為輪 5,其曲中規 6。 雖有槁暴 7,不復挺者 8,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 9,金就礪則利 10,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1,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2。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 13,不知學問之大也。 乾、越、夷、貉之子 14,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15。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5. <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靑,取之於藍而靑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以喩學則才過其本性也。 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曓,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輮,屈。 槁,枯。 曓,乾。 挺,直也。 《晏子春秋》作「不復贏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參,三也。 曾子曰︰「日三省吾身。 」知,讀爲智。 行,下孟反。 故不登髙山,不知天之髙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大,謂有益於人。 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于、越,猶言呉、越。 《呂氏春秋》「荊有佽飛得寶劍於于、越」,髙誘曰︰「呉邑也。 」貉,東北夷。 同聲,謂啼聲同。 貉,莫革反。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6. 荀子 : 勸學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先秦两汉 -> 儒家 -> 荀子 -> 劝学. URN: ctp:xunzi/quan-xue. 劝学电子全文,全文检索、相关于劝学的讨论及参考资料。 有简体字版、繁体字版、英文版本。

  7.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