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5日 · 北芪即東北黃芪,正名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別名棉芪、綿芪、黃蓍、王孫。 而 南芪實為五指毛桃,健脾益氣,筆者之前也曾介紹過 。 北芪因盛產於中國北方,故名北芪。

  2. 2017年12月26日 · 黃芪與北芪有什麼區別,作用如何. 今天有朋友問我黃芪與北芪有什麼不同,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下:黃芪與北芪實為一種中藥,只是黃芪是用蜜炙過的帶有甜味 (需區分開用硫磺熏制的,現在市面上常有這類產品),不及北芪燥,補氣力與生用一樣 (南方多用),北芪 ...

  3. 2019年3月13日 · 北方生產的黃芪叫做北芪,北芪是黃芪中的一種,也就是生長在北方的黃芪。 也可以稱為南芪,南芪跟北芪功效差不多,但不會像北芪那樣溫熱,而且很適合南方地區滋補。 不過北芪跟常說的正北芪不一樣。 正北芪非常稀有,生長在山西渾源,營養是黃芪的好幾倍,屬於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生長在南方,我們常用的保健品或者治療中一般都會用黃芪,也就是生黃芪曬乾後的切片。 炙黃芪是用蜂蜜炮製而成,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二、北芪與黃芪的功效. 1、補脾益氣:非常適合脾胃比較虛弱和脾虛泄瀉的患者,而北芪具有很好的補氣力,可以搭配黨參、淮山等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若是用蜜制後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2、可以補氣。 固汗的效果也很明顯,治陽虛自汗;可以跟補氣藥一起搭配,治療氣虛自汗。

  4. 2022年8月19日 · 「北芪和黃蓍是不同的啦! 以上都是從病人聽來的說話,有古老相傳的經驗、也有朋友之間的傳說。 其實, 北蓍、黃蓍根本是同一樣東西。 只是切的方法有分別,所以才出現不同的狀態。 而名字,由於繁簡的轉換,古字今字的分別,因此稱為 「北蓍」、「黃蓍」、「北芪」、「黃芪」、「北耆」、「黃耆」的都是同一東西,只是寫法不同。 即「蓍=芪=耆」, 而「耆」應是古稱,清代的《本草備要》曾指出黃蓍「為諸藥之長,故名耆。 (為行文方便,以下一概統稱為「黃蓍」) 黃蓍的原植物長這樣,就是植物的根部. 以下幾種都是黃蓍,只是切的方法不一樣,看起來就像是完全不同的藥材了。 而黃蓍由於產地不同,表皮會出現黃色、黑色的分別。 傳統上認為黑色外皮的效果較好,又稱為「黑淦蓍」。 長條形.

    • 北芪黃芪1
    • 北芪黃芪2
    • 北芪黃芪3
    • 北芪黃芪4
    • 北芪黃芪5
  5. 黄芪 (学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又称 北芪亦作 黄耆常用 中药 之一主产于 中國大陸 的 内蒙古 、 山西 、 黑龙江 等地。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1][2] 药用. 主要是制成饮片,调剂于中药方剂。 现代也用黄芪提取物制成工业制剂,口服或静脉滴注。 性味归经. 药性: 甘,微温; 归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主治. 治疗气虚表卫不固所致自汗,气虚外感诸症。 临床上用黄芪、 防风 、 白术 制成 玉屏风散,用于治疗表虚自汗且易感风寒者。 原理:肺合皮毛主表。 虚则腠理不密,难摄津液。 黄芪入肺,补气虚,表盛所以固摄鬼门,且能御邪之于外也。 脾气虚证,虚弱倦怠,泄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食少纳呆诸症。

  6. 其他人也問了

  7. 北芪甘溫,無毒,益氣固表,托毒生肌,用作和緩強壯,及利尿止痛排膿,為瘡瘍癰疽和痘癥不起之要藥。 素有「十藥八芪」之稱,意思是十個藥方,有八個用到黃芪,加上黃芪又是常用的食療保健藥材,可見其需求之多。

  8. 黃芪 (學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又稱 北芪亦作 黃耆常用 中藥 之一。 主產於 中國大陸 的 內蒙古 、 山西 、 黑龍江 等地。 春秋兩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1][2] 藥用. [編輯] 主要是製成飲片,調劑於中藥方劑。 現代也用黃芪提取物製成工業製劑,口服或靜脈滴注。 性味歸經. [編輯] 藥性: 甘,微溫; 歸經: 足太陰脾經; 手太陰肺經. 主治. [編輯] 治療氣虛表衛不固所致自汗,氣虛外感諸症。 臨床上用黃芪、 防風 、 白朮 製成 玉屏風散,用於治療表虛自汗且易感風寒者。 原理:肺合皮毛主表。 虛則腠理不密,難攝津液。 黃芪入肺,補氣虛,表盛所以固攝鬼門,且能御邪之於外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