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宫庙遍地,每年花130亿烧纸钱,台湾人究竟什么?. 原创. 阅读44739赞429. 不过对于台湾信徒而言,信仰宗教究竟是为了提升人性、追求终极价值,还是将其当成卜筮命运、升官求财的物质化功能;神明之于他们,是拥有通天达地的法力,还是一件毫无价值可 ...

    • 出处
    • 历史典故
    • 讲究

    连横《台湾语典》,“伴手贽曰伴手。俗赴亲友之家,每带饼饵为相见之礼。而台北曰手讯;谓手之以相问讯也。”手讯、手信,盖音转。“贽”就是礼物。《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

    在周朝时,外出访友邦客必须带着礼物,当时也称为“贽”。礼物不必太多,夏天是一束肉脯,冬天一只雉鸟;大夫是一只雁鸟,卿是一只羔羊,完全看本人的等级而定。

    主人受了贽礼,等客人离去时,仍然尽数奉还,礼物是象征性的,只是臣下献给国君,卑下者献给尊长者的礼物是不奉还的。可见古今中外的交际来往,都离不开送礼这个内容。

    送给老师的礼物、学费叫贽敬。一只鹅、一包枣,礼物虽轻,送的却是情意。

    直到今天,初次见面的客人来访,阔别多年的旧友重逢,总得象征性地送点“手信”:几斤水果、一两包糖、一盒点心,乃至少到一束鲜花、一根羽毛。

    古往今来,潮人世代相沿,迎春佳节登门拜年或探亲访友、赠别饯行,常特意携带礼品致送,以深表情意。这些随带礼物人们常惯称为“手信”。

    广东话里的“手信”,就是人们通常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并非按计划买来的大件或贵重商品,而信手捎来,故称“手信”。

    手信,并非专指贵重的礼品礼物,而是突出当地的传统人文价值,讲究携带方便,轻巧,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又能讨得亲人朋友的欢心;手信,不在于贵,而在于心,一份情意,一份真诚,一份心意,代表对亲人朋友的祝福,表达着对亲人朋友的关心。

  2. 所以,掷杯筊早就被一般信众所肯定,也是和神明沟通的主要 工具。 灵签 : 灵签一般是以竹片刻字区分置于圆桶,抽签时以手上下抓

  3. 播报. 编辑. 1970年1月1日,林孝以“科学报国”、“让科学在故乡生根”为诉求,召集一群台湾留学生合办《科学月刊》,创刊的宗旨是“普及科学、介绍新知、启发民智、培养科学态度”。. [1] 1970年底,林孝参与保钓运动,因为拒绝台湾当局要求“保钓减 ...

  4. 内容简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8年編輯《荷蘭國家檔案館資料彙編》原文篇第一輯三冊,收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十三任臺灣長官當中的前五任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的書信。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致巴达维亚总督书信集‧原文篇第1册1622-1628》是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樹生.

  5. 国泰塑料公司因受经济不景气和高利贷财务负担的影响,不能及时偿还借款,最终连累十。. 十挤兑事件,十,全称“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 其前身为创立于1911年9月15日的 “台北信用组合”,后分别于1970年、1972年和1975年与台北六、台北四信和 ...

  6. 作者介绍. 龙应台湾地区著名作家。 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 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