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這是一首寫表兄弟因亂離闊別之後,忽然相逢又匆匆別離之詩。 初問姓氏,心已驚疑,待知姓名,即憶起舊容,於是化驚為喜。 敘談傷亂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全詩採用白描手法,以凝煉的語言和生動的描寫,再現了亂離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場面,抒發了真摯的至親情誼,讀來親切感人。 這首詩再現了詩人和表弟(外弟)久別重逢又匆匆話別的情景。
      www.esut.tp.edu.tw/~library/103/103-1potry/103-2-08.htm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譯文. 經過了近十年的戰亂流離,長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見不相識還驚問名和姓,稱名后才想起舊時的面容。 說不完別離后世事的變化,一直暢談到黃昏寺院鳴鐘。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憂愁不知又隔幾重? 注釋. ⑴外弟:表弟。 言別:話別。 ⑵十年離亂:在社會大動亂中離別了十年。 離亂:一作“亂離”。 ⑶一:副詞。 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⑷“問姓”兩句:“問姓”與“稱名”互文見義。 ⑸別來:指分別十年以來。 來,后也。 滄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有如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那樣。 ⑹語罷:談話停止。 暮天鐘:黃昏寺院的鳴鐘。 ⑺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陽市),即詩中外弟將去的地方。 參考資料: 1、 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7.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喜見外弟又言別》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作品。此詩描寫了詩人同表弟在亂離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話別的傷感場面,抒發了真摯的至親情誼和人生聚散離合無定的感慨,從側面反映了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全詩用凝鍊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具有強烈的生活真實感。

    •作品名稱:喜見外弟又言別

    •創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喜見外弟又言別⑴

    十年離亂後⑵,長大一相逢⑶。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⑷。

    別來滄海事⑸,語罷暮天鐘⑹。

    詞句注釋

    ⑴外弟:表弟。言別:話別。 ⑵十年離亂:在社會大動亂中離別了十年。離亂:一作“亂離”。 ⑶一:副詞。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⑷“問姓”兩句:“問姓”與“稱名”互文見義。 ⑸別來:指分別十年以來。來,後也。滄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有如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那樣。 ⑹語罷:談話停止。暮天鐘:黃昏寺院的鳴鐘。 ⑺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陽市),即詩中外弟將去的地方。

    白話譯文

    戰亂之中離別,屈指算來十年。如今一朝相逢,表弟已經成人。 問姓頓感驚喜親切,道名憶及兒時面容。 別後有多少世事變遷要說?直說到黃昏傳來陣陣晚鐘。 明天又要踏上西去巴陵的征途,你我之間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此詩當作於安史之亂之後的藩鎮割據時期。唐代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結束,旋即又發生了吐蕃、回紇的連年侵擾,以及各地藩鎮的不斷叛亂,大大小小的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延續到唐順宗永貞元年(785年)才大體告一段落,歷時三十年。此詩就是在這種動亂的社會背景下創作的。

    整體賞析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詩人同表弟(外弟)久別重逢又匆匆話別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為題材的小詩中,它歷來引人注目。 首聯“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開門見山,介紹二人相逢的背景。這裡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出離別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說明這是社會動亂中的離別。它使人想起,發生於李益八歲到十六歲時的安史之亂及其後的藩鎮混戰、外族入侵等戰亂。三是說二人分手於幼年,“長大”才會面,這意味著雙方的容貌已有極大變化。他們長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頗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現出這次重逢的戲劇性。 頷聯“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正面描寫重逢。他們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寫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中的情景顯然不同。互相記憶猶新才可能“疑夢”,而李益和表弟卻已經對面不能相認了。看來,他們是邂逅相遇。詩人抓住“初見”的一瞬間,作了生動的描繪。面對陌生人,詩人客氣地詢問:“貴姓?”不由暗自驚訝。對一個似未謀面者的身份和來意感到驚訝。 下句“稱名”和“憶舊容”的主語,都是作者。經過初步接談,詩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來就是十年前還在一起嬉戲的表弟。詩人一邊激動地稱呼表弟的名字,一邊端祥對方的容貌,努力搜尋記憶中關於表弟的印象。 詩人從生活出發,抓住了典型的細節,從“問”到“稱”,從“驚”到“憶”,層次清晰地寫出了由初見不識到接談相認的神情變化,繪聲繪色,細膩傳神。而至親重逢的深摯情誼,也自然地從描述中流露出來,不需外加抒情的筆墨,已經為讀者所領略了。 十年闊別,一朝相遇,應該有很多話語要說。頸聯“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表現了這傾訴別情的場面。分手以來千頭萬緒的往事,詩人用“滄海事”一語加以概括。這裡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兩人熱烈地交談,從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話音。敘談時間長,正表明他們情誼的深長。“暮天鐘”並不是單純作為日暮的標誌而出現的。它表明二人敘談得十分入神,以至顧不上觀望天色的變化,也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只有遠處傳來寺院的鐘聲,才使他們意識到原來已是黃昏。作者在這一聯,避實就虛,擇取了敘舊時間很長這個側面,表現出二人歡聚時的熱烈氣氛和激動心情。 前六句,從久別,到重逢,到敘舊,寫“喜見”,突出了一個“喜”字;七、八句轉入“言別”。作者沒有使用“離別”的字樣,而是想像出一幅表弟登程遠去的畫圖:“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明日”,點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嶽陽)的道路,這裡提示了表弟即將遠行的去向。“秋山又幾重”則是通過重山阻隔的場景,把新的別離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用“秋”形容“山”,於點明時令的同時,又隱蘊著作者傷別的情懷。從宋玉開始,就把秋天同悲傷聯繫在一起了。“幾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使後會難期的惆悵心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不以奇特警俗取勝,而以樸素自然見長。全詩以凝鍊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與親人久別後不期而遇又匆匆離散的場面,抒寫了親人間真摯的情誼,也表現了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無奈。詩人借時事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表達出無盡的詩情。

    名家點評

    《對床夜語》:“馬上相逢久,人中欲認難”,“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皆詩人會故人詩也。久別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會,殆如直述。前輩謂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動人意,信非虛語。 《詩鏡總論》:盛唐人工於綴景,惟杜子美長於言情。人情向外,見物易時自見難也。司空曙“乍見翻疑夢,想悲各問年”,李益“問姓驚初見,稱名識舊容”,撫衷述懷,罄快極矣。因之思《三百篇》,情緒如絲,繹之不盡,漢人曾道隻字不得。 《載酒園詩話又編》:司空文明每作得一聯好語,輒力人壓占。如“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可謂情至之語;李益曰:“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則情尤深,語尤愴,讀之幾於淚不能收。 《唐詩別裁》:一氣旋折,中唐詩中僅見者。 《網師園唐詩箋》:形容刻至(“問姓”二句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曆四年(769年)登進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間。後官至禮部尚書。其詩音律和美,為當時樂工所傳唱。長於七絕,以寫邊塞詩知名。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3. 喜見外弟又言別. 作者: 李益. ↑ 全唐詩·卷283. 姊妹計劃: 數據項. 本作品收錄於:《唐詩三百首》. 十年 離亂 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4. 喜見外弟又言別》 原文|注釋|翻譯|賞析|序 - [唐]李益 - 每日诗词是一个古诗词收录网站,目前已收录古诗词超60万首,作者2万余人。 其中包含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等多种著作,内容持续优化更新中。

  5. 喜见外弟又言别》是唐代诗人李益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6.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 离乱 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 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

  7. prichin.mers.hk › edu_platform › resource_jsp喜見外弟又言別

    本詩描寫詩人和表弟不期而遇又匆匆話別的經歷,場面忽喜忽悲。 首兩句文字十分精煉,短短十字已交代了兩人離別的時間、原因和情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