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歷史. 重大死傷的火災. 香港在 19世紀 中葉 開埠 初期,人口只有數萬,大火在香港並不常見。 不過於1851年12月28日,在 上環 下街市(現今 蘇杭街 一帶)發生一場沖天大火災,除燒死30人外,火場面積還達19萬 平方呎 ,損壞房屋逾400間,火勢更險些蔓延至政治經濟核心區 中環 。 當局為免影響 中環 一帶, 駐港英軍 決定採用100 磅 烈性炸藥 炸掉上環附近的房屋,剩下的廢料用來填海,該地居民被迫移到 石塘咀 ,而廢墟則開闢了蘇杭街。 1868年 政府頒佈消防條例,組織第一支正規義勇消防隊 [2] ,此前的救火工作由駐港英軍及警察負責。

  2. 2024年5月4日 · 香港火災 是指在 香港 轄區範圍內發生,包括陸上或海上,造成嚴重人命損失、火勢劇烈、受影響範圍廣泛、傳媒篇幅報道、引起社會矚目關注的大火火警總數則平均每年約有一萬多宗,造成逾600人死傷 [1] ,大都屬於家居發生的小型火警。 除了小部份火頭涉及 縱火 罪行之外,香港大部份火警的起因乃是人為疏忽 [1] 。 由於 香港氣候 於 秋季 及 冬季 受東北 季候風 帶來的乾燥大陸氣流影響,香港 濕度 降低,容易釀成火災,但雷擊樹木引起的山火並不常見 [1] 。 歷史 [ 編輯] 重大死傷的火災 [ 編輯] 香港在 19世紀 中葉 開埠 初期,人口只有數萬,大火在香港並不常見。

  3. 大坑東邨 (英語: Tai Hang Tung Estate )是一座 香港公共屋邨 ,位於 香港 九龍 深水埗區 九龍塘 ,現由 領先管理有限公司 負責管理。 第一代樓宇在1955年開始入伙,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83年、1986年及2002年入伙。 大坑東邨曾於1991年列入 出售公屋計劃 ,但最後計劃擱置。 其後此邨因時間不合而未再出售,是該計劃下唯一一座沒有在租置計劃第二次出售的公共屋邨。 大坑東邨位於 南山邨 的南面和 大坑西邨 的東面, 大坑東道 是 大坑東邨 、 大坑西新邨 以及 南山邨 之間的主要街道。 歷史.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大坑東邨 (英語: Tai Hang Tung Estate )是一座 香港公共屋邨 ,位於 香港 九龍 深水埗區 九龍塘 ,現由 領先管理有限公司 負責管理。 第一代樓宇在1955年開始入伙,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83年、1986年及2002年入伙。 大坑東邨曾於1991年列入 出售公屋計劃 ,但最後計劃擱置。 其後此邨因時間不合而未再出售,是該計劃下唯一一座沒有在租置計劃第二次出售的公共屋邨。 大坑東邨位於 南山邨 的南面和 大坑西邨 的東面, 大坑東道 是 大坑東邨 、 大坑西新邨 以及 南山邨 之間的主要街道。 歷史[編輯]

    • 背景
    • 旗幟與徽章
    • 人口
    • 經濟
    • 房屋和土地發展
    • 醫療
    • 災難
    • 教育
    • 社會文化

    1949年,中國共產黨奪得中國大陸政權,被英國統治的香港有被中國收回之虞。英國政府因為對於柏林危機及共產政權的對抗態度記憶猶新,所以決意繼續讓香港作為資本主義在共產勢力中的橋頭堡。再者,香港是中國的南大門,是重要的貿易中心。英國冀望藉此跟北京新政權展開貿易。面對歐洲與亞洲的共產勢力威脅,東南亞更發生馬來亞危機,英國政府認為如果在共產勢力威嚇下便把香港交回中國,只會令英國顯得懦弱無力。英國於是加強香港駐軍,並制定撤退到澳洲的計劃。另一方面,為免加劇與西方國家已緊張的關係,中國人民解放軍受命不可越過深圳邊界,香港得以維持英國殖民地地位。 英國國會曾經討論,若香港不能維持轉口港地位,應否讓中國取回香港,這件事引起了香港居民不滿。韓戰爆發後,聯合國對北韓及出兵支持金日成政權的中國大陸實施制裁,由於英...

    香港的旗幟與徽章在1950年代出現了重大的修改,一直沿用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為止。1959年1月21日,倫敦英國紋章院把新的徽章授予香港,同年7月27日,香港以此為旗幟設計。旗幟上的徽章改為以白色圓形襯托的香港盾徽。香港徽章上由代表英國的獅子和代表中華文化的龍共同手執盾牌,盾牌底部繪有兩艘代表貿易的帆船,以白色的城垛紀念香港保衛戰,頂部是代表皇家海軍的海戰金冠。另一隻獅子在盾牌上站立,並以雙手握着寓意香港是「東方之珠」的一顆珍珠,而盾牌的下方有一條綴有「HONG KONG」的帶條。

    香港在1950年代承接二次大戰結束後的戰後嬰兒潮,仍處於高出生率時期,但更多新增人口是中國大陸發生國共內戰及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的政權後,從中國大陸逃難抵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時,難民以每月十萬人的速度逃亡到香港。香港人口從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約60萬到195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激增至220萬,使香港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對香港當時的醫療、房屋、教育及就業構成沉重壓力。

    工業

    1951年韓戰爆發,由於中國派遣人民志願願軍支援北朝鮮,聯合國宣佈向中國實施禁運,使香港不能再依賴作為轉口港支持經濟,很多物資也需要自給自足。適逢當時不少逃離中國大陸的人士都是具有一定資本的工業家,加上其他難民可以作為廉價的勞動力,使香港工業的發展開始迅速發展。 1953年的兩個填海工程為香港增加300萬平方呎的土地。第一個填海工程是為了建設啟德機場的跑道。額外的土地使觀塘及荃灣變成工業中心。早期工業中心在狹窄地方製造有不少按鈕、人造花、雨具、成衣及鞋子等商品。

    金融業

    香港當時的銀行缺乏政府監管,香港也沒有中央銀行或貨幣政策,但銀行業逐漸因應香港的工業化而逐漸發展。縱使未能應付快速發展經濟帶來的融資問題,政府不願意監管證券交易市場,製造商常常因此缺乏足夠的資本投資發展業務,後來政府基於境內外的壓力最終促使香港製訂相關政策。

    旅遊業

    195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和商界都沒有任何發展旅遊業的長遠計劃,當時訪港的外國人大多是商人和來港渡假的軍人,當中又以美軍為主。1957年,香港成立了半官方的香港旅遊協會推廣旅遊業。

    香港在戰後處於高出生率,同時又有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難民抵港,由於房屋供應嚴重不足,大量居民只能居住於自行在山區搭建的木屋,令香港市區的周邊地帶出現多個寮屋區,當時這些寮屋都缺乏水電供應,衛生環境惡劣。1953年聖誕夜,位於新界的石硤尾發生石硤尾寮屋火災,超過2,500戶寮屋被大火焚毀,58,203名災民在一夜之間無家可歸,港督葛量洪於是制定緊急房屋計劃。政府為了儘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迅速在原址附近興建多幢徙置大廈。徙置大廈由三合土所建成,結構比寮屋堅固,防火防滲漏,設有基本消防設施,每幢樓高七層,可容納2500人。每層中間設有公共廁所與浴室。由於單位卻缺乏間隔及廚房,居民要在單位外的公共走廊做飯。此後,政府又在香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黃大仙、老虎岩、長沙灣李鄭屋等徙置區,讓居所簡陋、衛生環境較...

    為應付大量難民的需要,英國紅十字會在1950年7月12日在成立第一個香港分部,後來成為香港紅十字會。他們在荔枝角醫院開始並開始提供「病人關注服務」。捐血服務始於1952年,首年已有483名市民參與。在1953年曾經服務石硤尾大火失去家園的災民。香港在1950年代的醫療服務追不上人口增長,醫療水平仍相對落後,環境衛生欠佳,肺結核頻發,所以政府在港島南區興建專門診治肺病的葛量洪醫院。

    空難

    1950年代的香港航空初步得以發展,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對峙,卻對香港的民航安全構成威脅並造成空難。1954年7月23日在香港附近的國際空域發生中國解放軍擊落國泰客機事件,國泰航空的一架DC-4客機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兩架La-11戰鬥機擊落墜落海面,駐港英軍、美國海軍及美國空軍展開聯合拯救行動時更遭遇中國阻攔,中國威脅會擊落參與救援行動的飛機,但英美及香港當局沒有理會中國的警告,繼續在風浪下救起生還者,將傷者送往香港的醫院,這宗空難造成10死8傷。事件令東亞局勢急劇緊張,經過交涉後,中國總理周恩來於1955年同意道歉並賠償。

    暴動

    本年代的災難以1956年雙十暴動的人禍最為嚴重,釀成60死300傷。緊隨其後的為1957年廣東道木樓大火,導致59死10傷。1959年暴雨成災,引致46死21失蹤60傷。1955年則發生嚴重山洪暴發,28人喪生。1951年畢拿山空難,26人罹難。1957年亦暴雨成災,造成25死8失蹤。1951年石澳空難,16人身亡。1954年,大埔錦山村大火燒死14、燒傷8人。1953年建築中唐樓倒塌,13死21傷。1950年元朗大火與1951年九龍仔山泥傾瀉事故同樣奪去12人性命。

    火災

    由於有大量中國大陸人口在短時間內移入香港,因為房屋供應嚴重不足,在山嶺搭建的木屋迅速增多,寮屋人口密集,又缺乏消防設備,大型火災頻生。1951年11月,九龍城東頭村大火燒毀木屋5000多間,災民20000多人,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受災面積更達45畝,毀木屋7000間,災民60000多人。其後1954年亦有大坑東木屋區大火;1955年有石湖墟大火、九龍花墟村大火、銅鑼灣馬山木屋大火等;政府為了安置居民,促成徙置大廈的誕生。

    香港的教育系統在1940年代先後遭到香港日佔時期的破壞及國共內戰引致大批難民湧入香港的影響,加上戰後嬰兒潮,香港的學校和學額在1950年代供不應求。當時香港的學校以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為主,數量有限的官立學校需要通過嚴格的考核方能入學,雖然有志願團體辦學,但因為缺乏學校用地及教學資源,學額遠遠不足以應付新增的龐大人口需求,香港當時也缺乏保障兒童的法例,在當時高出生率下,許多家庭都出於經濟需要,讓家中較年長的兒童外出打工謀生,這都令香港的適齡入學兒童出現嚴重的失學問題。 政府於1950年擬定了「十年建校計劃」,希望在十年內提供為適齡的小學兒童和希望升讀中學的學生提供足夠學額,但這項計劃因受到中國大陸政權的變更及外來大量人口湧入而無法實現。1951年12月,政府發表了規劃香港教育的《菲沙報告書》,...

    生活方式

    日治時期結束後初期,政府壟斷了食物及原材料的採購和分發,包括米和棉線。政府的價格管制到了1953年才取消。1955年,為了穩定食米供應、防止囤積居奇,香港開始實施食米管制方案。這個時期的生活可以總結為「資源匱乏,人口激增」。不少中國大陸居民逃亡到香港,在山邊及大廈天台興建非法寮屋。結合了大陸不同宗族及香港原居民,一個充斥不同方言的社會順應而生。來自不同省份的人在香港建立自己的宗親會聯繫鄉里,亦帶來家鄉特色的飲食文化。因為普羅市民的的收入不多,而且人口急增謀生不易,於是亦產生大量小販在街上擺賣如雞蛋仔和車仔麵等小食及熟食。由於香港市民對享用西方飲食的興趣日增,於是茶餐廳亦應運而生。

    娛樂

    粵劇、粵曲、粵語電影、國語電影、電台節目成了香港市民最大娛樂。電台方面,香港商業電台於1959年8月26日正式開台,成為繼香港電台及香港麗的呼聲後第三間電台。當時的電台節目多以廣播劇為主,其中李我的《天空小說》曾風靡一時。 另一方面,當時中國大陸藝術家逃到香港,為香港的藝術貢獻良多。他們把傳統粵劇從舞台表演搬上戲院的大銀幕。粵劇電影像雨後春荀般百花齊放。譬如:《黃飛鴻傳》在50年代陸續拍了60多部。又例如,戰後南來的電影工作者朱石麟為了香港培養了不少編、導、演的人才。 1957年5月29日,香港麗的呼聲以400萬港元資本創辦「麗的映聲」(亞洲電視前身),提供有線電視廣播。這不單只是香港第一個電視台,更是全球華人地區第一個電視台。不過,電視在1950年代的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並未開始普及起來。

    女性地位

    1949年,警隊首次招募女警。1951年,十名女警畢業,編入各區刑事偵緝部,香港首次有女性執行文書工作以外的治安工作。1957年6月,東華三院的護士發起集會,要求廢除女性婚後停用的規定。 除此之外,當時的電影也不乏反映出女性在社會上遭遇到的問題、女性意識的覺醒、以至她們勇敢反抗的故事,例如朱石麟導演的《各有千秋》、《新寡》,長城出品的《我是一個女人》等。

  6. 石硤尾滙豐銀行縱火案 是發生於1994年的 香港 九龍 石硤尾邨 的 一級火警 [3] ,造成12死1傷 [1] [2] 。 縱火經過. 1994年1月10日上午約11時,朱寶光(41歲)因為不滿他的妻子離家出走,遂拿著兩罐 天拿水 闖進 石硤尾邨 第一座地下的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分行內,向職員查詢其妻子的下落(其妻子有朋友在該分行內工作)。 該名男子疑因良久未獲回覆,便把天拿水倒在地上,並用打火機燃點報紙投向天拿水縱火。 銀行內的顧客和職員立即逃出銀行外;但在櫃位內工作的13名職員 [1] [2] ,卻因電子門鎖停電無法操作,加上後門被鎖上,逃生無門,被困銀行內,需由消防員救出。

  7. 西環煤氣鼓爆炸案 是 香港 的一次特別重大 火災 ,發生於1934年5月14日,事故共造成42人死亡及46人受傷 [1] 。 肇事地點 [ 編輯] 煤氣鼓爆炸位置現為 翰林峰. 西環大道西 煤氣總局 位於 太平戲院 對面,約在今天 翰林峰 ( 西環大樓 遺址)及 石塘咀市政大廈 的位置,面向 皇后大道西 ,背靠 加倫臺 ,左方為晉成街,右方為一小山丘。 加倫臺當時有18幢樓房,其左為 希路道 及 維多利亞公眾殮房 ,希路道側有一大坑大坑左方為遇安臺。 晉成街、加倫臺及遇安臺為火災波及,其中晉成街和加倫臺為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