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黃瀉下有效成分是蒽甙,主要是番瀉甙,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腸,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

  2. 2017年6月16日 · 大黃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等功效。 1、瀉下:大黃瀉下作用確切,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腸,口服後,6~8小時發生瀉下作用。 2、保肝、利膽:大黃有保肝的作用。 3、胃黏膜保護、抗急性胰腺炎:大黃促進胃黏膜前列腺素生成,具有胃黏膜保護作用。 4、利尿、改善腎功能:大黃治療氮質血症的機理可能是:①大黃瀉下作用使腸內胺基酸吸收減少。 ②血中必需胺基酸增高使蛋白質合成增加。 ③大黃抑制體蛋白分解從而減少BUN的來源。 ④促進尿素和肌酐隨尿液排泄。 ⑤抑制腎代償性肥大、緩解高代謝狀態。 6、對血液系統的作用. (1)止血大黃能縮短出血時間,作用確切,見效快。 (2)改善血液流變性大黃能改善血液流變性,使血液黏度及紅細胞壓積均降低.

  3. traditional-worldmedicine.com › dahuang大黃 - | 中醫道

    2020年4月25日 · 大黃功效. 大黃主治的病. 【大黃功用闡述】 1.治便秘. 2.治熱毒證-目赤、咽喉腫痛等上部的火熱病證等. 3.治出血-吐血、衄血等上部血熱出血尤宜. 4.治血瘀證-婦女產後瘀阻腹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5.治濕熱證-瀉痢、黃疸、小便淋瀝等. 【大黃常用配伍】 大黃古籍記載. 【現代科學】 1.大黃化學成分. 2.大黃藥理作用. 1.瀉下作用. 2.抗潰瘍作用. 3.保護腸黏膜屏障,抗內毒素損傷作用. 【大黃】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 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根和根莖。 產於青海、甘肅、四川等地。 秋末或次春採挖。 【處方用名】大黃、生大黃、制大黃、酒大黃、熟大黃、大黃炭、西大黃、川大黃。 【藥性】 苦,寒。 入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 大黃功效. 瀉下攻積.

  4. 中藥 大黃具有攻積滯、清 濕熱 、 瀉火 、 涼血祛瘀 、 解毒 等功效。 目錄. 1 基本信息. 2 形態特徵. 3 生境分布. 4 藥用植物栽培. 5 藥材基源. 6 藥性論述. 7 品種考證. 8 化學成分. 9 藥理研究. 10 藥典標準. 11 商品大黃. 12 藥方選錄. 13 臨床應用. 14 毒副作用. 15 中藥小故事. 16 參看. 基本信息. 一、植物. 界:Plantae. 門:Magnoliophyta. 綱:Magnoliopsida. 目:Caryophyllales. 科:Polygonaceae. 屬:Rheum. 英文名:Rhubarb. 二、中藥. 藥名:大黃. 別名:將軍、黃良、火參、膚如、蜀大黃、 錦紋 大黃、牛舌大黃、錦紋、 生軍 、川軍.

  5. 大黃有何功效?. 大黃是瀉下藥,是瀉藥的代表性中藥。. 據中醫理論而言,大黃的藥性藥味屬於味苦、寒之品。. 它歸經於脾、胃、大腸、心、肝經,對這些臟腑及其經絡具有較明顯功效。. 大黃是瀉下藥,具有強效的瀉下功效,是治療 便秘 、腸道食積停滯 ...

  6. 2015年5月28日 · 大黃酸為瀉下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刺激大腸,增加其推進性蠕動而促進排便,作用較緩和,服後6小時左右排除軟泥狀糞便或粥狀稀便,緩下一次後即止。 排便前後可無腹痛,或僅有輕微腹痛,與行氣藥 (如厚朴)配用,能加強卸下和減少腹痛的副作用。 2、抗菌。 有效成分為蒽醌生物,其中以大黃酸、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抗菌作用較強。 體外試驗最敏感的細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 抑菌的原理是:這些蒽醌衍生物對細菌的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明顯抑制作用。 3、收斂。 由於鞣酸所致,故大黃致瀉後常出現便秘傾向。 4、健胃。 取其苦味健胃,服小量粉劑 (0.6g~0.9g)即起作用。 5、利膽。 實驗證明能顯著增加膽汁流量,適用於治療膽石。 6、抗腫瘤。

  7. 2016年9月23日 · 功效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8. 大黃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其機理在於大黃能抑制紅細胞膜Na+, K+ -ATP 酶,抑制細胞氧化磷酸化過程,減少ATP 的生成和利用,使產熱減少,能量代謝處於較低水平,也使體溫下降。 此外,大黃能使PGE 和cAMP 水平顯著降低,亦有助於清熱瀉火。 古代典籍 . 《 金匱懸解 》:「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食已即吐者,胃之上口,必有濕熱瘀塞。 大黃甘草湯,大黃瀉其鬱熱, 」 2.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性寒,入大腸、肝經。 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功效。 主治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

  9. 【化學成份】掌葉大黃、大黃及雞爪大黃的根狀莖和根中含有蒽醌類化合物約3%,包括游離和結合狀態的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酸(rhei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素(emodin)、蜈蚣苔素(parietin,C 22 H 22 O 10 )、大黃素甲醚

  10. 大黃 (Rhubarb)功效、劑量、副作用、用藥注意 | 中藥處方小百科. 2021年4月30日—大黃的潛在副作用...大黃瀉下力強,藥不對症或過量使用,可引致嚴重腹痛腹瀉。. 較輕副作用還可見噁心、嘔吐、頭暈。. 大黃可對個別人士導致過敏反應,如哮喘 ... Healthy Matters是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