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面對突然而來的死亡陪伴喪親家屬妥當完成需要或想做的事就已經給予很大幫助。 從一支水到一個擁抱 在香港每一個突然死亡個案都需要呈報死因裁判官過程可能需要見法醫落口供和出席死因研訊

  2. 接到報喪訊息,第一時間應表達關心,親近的朋友可以至現場幫忙跑腿代勞。 此時喪家必定像無頭蒼蠅般慌亂很多事家屬顧不了這時如果有人能幫忙照顧幼兒或供差遣會是很好的助力也可讓家屬喘口氣所以不妨主動表達:「你去忙你的其他的讓我來」。 若從手機上得知親友過世的消息,建議以文字書寫哀悼文,比較容易傳達真情,可以寫「發生了什麼事? 」或「看到這訊息,我好難過。 」此外,不要忘了慰問及關心活著的親友,可以問:「你還好嗎? 家人還好嗎? 」但不要寫「後事」怎麼辦? 可改以「後面的事情」準備了嗎? 或「有沒有什麼,我幫得上忙的地方」,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孤單的面對。 公祭時若想出力,可以當「班長」號召朋友、同學集合,安排交通工具,組成公祭團隊榮耀死者。

  3. 面對傷心失意的朋友家人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自認為有責任消除對方的痛苦時間和心力許可的話可借出耳朵耐心聆聽對方說話讓他們盡情抒發感受安慰注意六大事項 1. 肯定對方感受 對: 遇到這樣的事,難過也是人之常情。

  4. 死亡帶來學習:與逝者建立新關係. 當事人遲遲無法走出悲傷,除了自己受苦之外,身邊人也會受影響,尤其愈是親近人。 例如M先生一開始安慰M,但時間一久,看著太太持續消沉,他無法理解,質疑M和母親根本就不親,有必要這樣要死不活嗎? 吵到後來,夫妻倆甚至連離婚都說出口。 的確,悲傷程度與關係遠近密切相關,悲傷經驗是屬於自己,旁人不一定能理解。 在心急、心疼轉而生氣自己關心不被另一半接受情況下,對情感傷害十分巨大。 如果另一半遇到父母離去劇痛,「你要堅強」、「一切都會沒事」、「人死不能復生」、「不要再難過了,難過人也不會來」等意圖安慰的話,常常會讓喪親者感到孤單、不被理解,甚至覺得自己被譴責。 喪親者比較需要是,「我會陪著你」、「你盡情哭,沒關係! 我讓在這裡。 」等安慰

  5. 也許這就是面對死亡——所有人真正結局,最實在態度吧。 面對死亡,就是對人性最大試煉. 郭慧娟告訴我,最近發生在「死亡咖啡館」裡幾個故事: 有一位老先生獨自來到咖啡館,他告訴郭慧娟自己即將死亡,想要把財產分給四個兒子,但是這四個兒子明確地告訴老先生,他們不要遺產,也不願意照顧老先生,未來更不可能祭拜他。 一想到自己將孤獨而死,然後無人祭拜,變成孤魂野鬼,老先生就倉皇無已。 過去老先生「究竟對家人做了什麼樣事情? 」此時此刻已經不再重要了,死亡就是一生總結。 講到這件事,郭慧娟有點黯淡:「無論如何,看到老先生那樣,還是有些難過。 另外一位,是一個在葬儀社工作年輕女孩,她工作使她經常要去為亡者「蓋棺」。

  6. Fairy’s Heart. 發布於 2021年07月02日16:00 • 邊境海. 引子. 「好累。 」生病人經常會有這樣感覺。 「好累。 」同樣,身旁親友若是投入大量心力在照顧病患上,也會有這樣感覺。 平時聊到情緒病時候,我們總是將關懷目光都放在患者身上,卻沒有看到照顧者辛酸和不容易——金錢方面,不少照顧者需要揹起沉甸甸醫藥費,而如果患者不能工作的話,照顧者甚至不得不成為家庭經濟支柱;情緒方面,患者因為飽受病魔折磨,往往脾氣都不是很好,而照顧者卻必須忍受和理解;生活方面,部份情緒病人欠缺自理能力,還需要照顧者負責打理生活起居。 所以,如果你是病人照顧者,記得常和自己說聲「辛苦了」。 今天我根據親身經驗和跟其他病友對話,整理出七個照顧情緒病人注意事項。

  7. 1. 你可以安慰別人,但別人也擁有不接受權利。 如果你會因為別人拒絕而感到受傷,請你先退回來照顧好自己。 2. 受傷人是很敏感,他會覺查別人是否在背後說他,但卻無法分辨出善意與惡意。 這種未知感受,會讓受傷人更加敏感,造成二度傷害。 3. 說出來事情會好一點,但前提是你擁有承接力量。 不要逼對方說什麼,而是讓對方感受到你是安全,讓他可以在真正有需要時候主動去找你。 4. 和他人討論對策前提,是先想想討論之後是否對事情有益處, 否則只會淪為八卦,或是你自己想要「說出來會好一點」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