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31日 · 港大歷史系老師 Elizabeth Sinn 為他當年的老師,交由他組織帶領教職員太太遊街漫步的活動,從不同的歷史建築中了解香港社區的構成。 「我是1994至1997年在這邊讀書的,當時港大附近都十分街坊,跟今天全然不一樣。 」無論他持續至今的漫遊街道活動,還是後來結集報紙專欄出版的《 Streets: Exploring Hong Kong Island 》和 《 Streets: Exploring Kowloon 》都不是以遊客為目標,參加者即使是外國人,都是長居於香港。 然而在他的眼中,殖民時期前的香港歷史卻不能算是真正的香港歷史,「當我們談論香港,我們需要分清說的是哪個香港,是城市的香港還是鄉村的香港。

  2. 2022年11月21日 · 「谷凹邨」是虛構的場所,但相信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說絕不陌生。 谷凹邨第一期落成於一九八二年,為長型大廈,邨內有地鋪、冬菇亭,巴士總站,三年後第二期完成,更有商場、街市,停車場的混合建築。 那些文具鋪、辦館、西醫、書報社、糧油雜貨等等,彷彿都能與讀者印象中某一區的屋邨面貌相連起來。 小說虛實交錯,書中所羅列的屋邨政策、城市發展更替則按真實紀錄,資料鉅細無遺得如同屋邨發展檔案庫,本地作家唐睿就形容此書為「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

    • 流行文化 承先啟後
    • 本土成熟
    • 遍地黃金
    • 延伸閱讀:精神讀物

    八十年代對很多人來說是香港最美好的年代。經濟起飛,生活安穩,也造就了大量的消費與流行文化。音樂工業、電影與電視產業繁盛,還有種類多元破格的雜誌,都鋪展了一個光鮮亮麗的時代。其中隱含的,卻是最好與最壞的精神。 經歷八十年代的學者吳俊雄也受流行文化洗禮。他有兩個名字,本名以外還有「梁款」,吳俊雄寫社會學論文,梁款寫流行文化,兩個名字的交錯也是由八十年代孕育而成。

    1980年在香港大學畢業的吳俊雄,面對人生的新階段,也親睹香港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事後回想,那個時代對我們這些吃喝玩樂的人不薄。」他笑說。仔細爬梳,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十年從七十年代萌芽。「本土文化從七十年代中期已開始發展,粵語流行曲與電影逐漸取代國語,是時髦的象徵。」 七十年代的《狂潮》與《網中人》風靡人心,許冠傑的歌曲與許冠文的電影街知巷聞。踏進八十年代,成就了本地文化更趨成熟的時期。 「七十年代中許多本地文化的開山師祖從外國陸續回港,好像梁淑怡、徐克、譚家明與許鞍華等嬰兒潮世代,在外國吸收養分,回到香港作嘗試。」 1983年首次紅館演唱會;本地電視劇集繼續流行;還有從七十年代延續的流行曲頒獎禮,開始出現「樂壇」的概念。香港從過去的華南氣氛脫胎換骨,步向港式現代生活。

    八十年代也是個點石成金的年代。不論多好或多壞,幾乎也能大紫大紅。吳俊雄直言,那是個「遍地黃金,遍地糞土」的時代,流行文化其實充滿沙石。 「市場需求大,譚詠麟與達明一派也可同時流行,但黃金的年代卻忽略了往後是否仍然黃金。」 今朝有酒今朝醉,從精品到爛品,八十年代俯拾皆是。當人才逐漸凋零,今天便散失成荒蕪。「現在想找回八十年代的物件也不多,好像沒有留下什麼痕迹,因為當時太開心了。」

    八十年代的流行刊物紛陳,如《號外》主打中產市場,《年青人周報》的讀者對象是年輕人,內容多涉獵外國流行音樂,也有大量園地供讀者投稿。從過去《中國學生周報》,年輕人仍對文化中國抱持希冀,銳意在香港延續中華傳統,也融合西方科學理性思潮。到了《年青人周報》,中國不再重要,主打的是年輕人建立自我,以及塑造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從兩份報刊能窺見文化認同的轉變。

  3. 2022年8月26日 · 著名作家張愛玲一生三度到港,最初是大學讀書時期,再來是遠赴美國的中途站,最後一次重訪,她心裏也知是訣別。 然而,在香港的歲月成為這位傳奇才女的重要寫作底蘊,事至今天,依然有新發現和考證。 今年,新書《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剛出版,由香港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教授黃心村執筆,重新梳理香港與張愛玲的半生緣:「香港是她(張愛玲)流徙生涯裏關鍵的一環。 求學歲月 港大開放和澄明:張愛玲生逢其時. 黃心村研究二十世紀華語文學,曾撰寫《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今次出版新書,把研究範圍定在張愛玲與香港的淵源,其中尤其重視張愛玲於港大求學的經歷。 一九三九年,張愛玲入讀香港大學,短短兩年半,親歷港戰與淪陷,終未能在港大順利畢業。

  4. 2016年12月20日 · 原來中環和平紀念碑、添馬艦、中環大會堂、香港會及終審法院大樓一帶,不僅是他義勇軍歲月中最光輝的地點,更是1941年他的軍團前輩們和日軍戰鬥過的地方。 「我自己作為軍團的一份子,有一份責任去令年輕人知道這段歷史。 」在香港保衛戰紀念活動現場,梁漢超說。 對前身為防衛軍的義勇軍,梁漢超有很深的感情。 他是軍服迷,1982年開始收藏軍服,最喜歡旺角上海街兩間夜冷舖,在沒有社交媒體的年代,就從逛鋪頭淘軍服開始認識了一班華籍英兵,到91年,終於決定自己也去參軍。 他本身讀完中學就做電訉维修,義勇軍身為兼職的後備軍,類似英國地方軍隊,更適合他這樣的半路出家。 雖是後備軍,但義勇軍平時要學習使用來福槍、機關槍,學習解碼讀電報,還要到野外的叢林做野戰訓練。

    • 富蘭克林生平1
    • 富蘭克林生平2
    • 富蘭克林生平3
    • 富蘭克林生平4
    • 富蘭克林生平5
  5. 2023年6月14日 · 網上有人留言指88歲的張英才今午在老人院孤獨離世,沒親人陪伴;隨後資深配音員丁羽證實,收到朋友通知張英才今午離世。 ...

  6. 2016年1月2日 · 「千萬不能說這是老樹,它們還算年輕的! 樟樹在植物中屬於長壽品種,可活數百年、上千年。 樟樹受人尊重,常被村民種植於祠堂和風水林,象徵長久。 」曾任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發展局樹木管理專家小組成員詹志勇稱:鬧市中的這排樟樹如此壯麗,堪稱奇蹟。 詹志勇倡導用竹筒接引氣根,木質化之後便可牢牢鞏固本身的結構,增加吸水及養分能力,稍微幫一幫老樹,可以長得更好。 只有懂樹的人,細心觀察才會留意到九龍公園海防道入口的兩棵樟樹比夥伴們稍稍遜色。 「已經呈現病態了,頂梢枯死,稀疏無葉子。 」詹志勇說,樹木生命力頑強,時隔二十年才暴露當年的惡果。 大樟樹身處的地方曾是英軍的威菲路軍營,1970年改建成為九龍公園。 九十年代文物探知館建戶外茶座,建地台工程傷害了樹根。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