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13日 · 13.08.2021. 分享 留言. 香港近年積極發展創新科技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不同領域上皆漸見成果。 如今,科技再不顯得冷冰冰,而是化成我們生活中的左右手,在多方面為人類帶來便利。 作為香港最大的科研基地,香港科學園在過去數年發展了一個愈趨成熟的創科生態圈,也為新一代打造了鼓勵交流和協作的空間。 見證香港創科發展. 大部分人對科學園的印象,也許是一個位於吐露港旁、風景優美的消閒之地。 但其實自2002年投入運作起,科學園投放了大量資源,擴建基礎設施及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務,以支援園區公司的研發工作,培育更多本地人才,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Albert)表示,現時園區約有1,000間公司,當中近10,000名員工為研發人員。

  2. 2018年2月25日 · 去 年年底,美國 Foundation Medicine 生物公司是首間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批准,將其腫瘤基因檢測盒正式上市,它能同時檢測三百多個與腫瘤有關聯性的基因。 其實,市場上進行類似的基因檢測眾多, 而目的都是想有助醫生能掌握更多疾病資料, 從而制訂未來個人化的治療方向。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黃曉恩解釋癌症的發生:「從生物學角度原是體內細胞的基因分子在複製的過程出錯變異。 因正常細胞是有修復機制來進行修補。 但假如一個基因變異並存留,而又有另 一個基因由於遺傳或其他原因有突變。 當積累很多基因變異後,就變成不受控制的癌細胞, 故癌症是基因疾病,而為何基因測試如此重要,是它能進入病源,看看哪裏出現變異,才能針對問題,這也是測試與癌症的關係。 二代排序看基因更廣.

  3. 2024年4月5日 · 同年,二 二二年他成立社會企業采菽社Soyvestors)」, 以大豆的古字為名希望藉其根基深厚的大學科研工作支援中小學的教與學啟發年青一代的思維播下科研的種子並強調人文素養,「不只是要提升科技應用更要學習如何 ...

  4. 2021年8月13日 · 13.08.2021. 姚絲敏. 分享 留言. 曾經,「 基因改造食品 」一詞使人恐懼,相關的農作物更令人敬而遠之。 自從九十年代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允許基因改造番茄在市面銷售後抗蟲粟米抗除草劑大豆抗氧化蘋果等多種基因改造植物亦相繼商品化自此這些以生物科技加工而成的農產陸續走入超市貨架走入我們的一日三餐。 歷時十六年的研究成果. 最近,一股粉紅熱潮籠罩本地生果界,說的是這顆被譽為「叢林中的寶石」的 Pinkglow 粉紅菠蘿。 光聽名字,腦海隨即浮出「這必然是基因改造食品」的聯想。 的確,它是由地捫Del Monte在 哥斯達黎加 的叢林中,以長達十六年時間研究而成。 至於,令菠蘿果肉由黃色變成粉紅色的關鍵,就是番茄紅素(lycopene)。

  5. 2022年7月7日 · GenieBiome是一間本地的生物醫學創科公司,由兩位國際知名的臨床醫學兼科學家於2019年成立。 有別於其他創科公司,以精堪的臨床醫學經驗,配合卓越的科研團隊,利用先進科技分析腸道微生態,找出針對多種疾病的嶄新診斷及治療方法。 公司願景是成為亞洲最具創新性、以科學為基礎的微生物菌群技術公司,為全球健康提供的解決方案。 兩位創辦人從廿多年前開始從事腸道微生態的研究,他們發現腸道微生態與健康息息相關,包括大腸癌、冠病毒感染、兒童自閉症、肥胖、痛症、抑鬱、認知障碍等等。

  6. 2023年2月23日 · 23.02.2023. 蕭曉華. 譚志榮. 分享 留言. 廿四歲那一年,修畢測量、也讀過城市設計的區婉柔(Hermion),一天收到規劃署的聘用通知,她應徵見習規劃師的面試通過了,入職起薪點有二萬三千元,「做兩年後,可以去『大firm』;或者繼續在政府工作,條path會好順暢,人工好高。 」那年是2018年,香港還在不斷發展、重建,如今亦然。 她有點掙扎,因為同時有一份「dream job」向她招手,因那份工作,符合她對投身社會的理想,「希望人人變得更好」;不過,工種,亦意味她要「轉field」,也得放棄當公務員平步青雲的大好機會,「但會知道自己在做正確的事,不必擔心當上規劃師後,一天要做拆村決定,或者要繪畫『北部都會區』的圖則。

  7. 2019年2月2日 · David笑言自己是珠二代」,十年前子承父業把父親的珍珠產業結合教育與科技研發出全世界首創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晶片植入珠核專利令客人可以追溯珍珠來源以免魚目混珠。 珍珠蚌品種是「馬氏貝」,日本、南中國海、香港和越南水域都會找到牠。 由機場行李啟發科研養珠. 魚排每年收成超過五百顆珍珠,由於仍在實驗階段,數量不算多,David從網籃取中一隻珍珠蚌,示範開蚌取珠,並利用無線標籤閱讀器在珍珠上「嘟」一「嘟」,安裝了相關應用程式的手機屏幕馬上顯示出珍珠的來源地、大小、品質描述、養殖和收成日期,猶如擁有身份證似的,一清二楚。 David想藉養珠推廣自然教育,故其魚排與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合作,舉行工作坊。 這項技術專利由David研發,靈感來自2009年時機場利用RFID標籤處理行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