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篇中:「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意思是說,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能够忍辱是一種韜晦、涵養、胸襟開闊和目光長遠的象徵。 勾踐忍辱得以復國,韓信忍辱而成就大業。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6年6月6日 ·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幾乎所有人都明白它的意思,在小事情和小細節上如果不能忍耐,動不動就吹鬍子瞪眼,這樣的人多半性格急躁不能寬容,「大謀」就會因此而被破壞。 中國人是最擅長「忍之術」的一個民族,更有人說為官之道就在於一個「忍」字。 在這方面清朝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曾文正公就是一個典型,他一生奉行「忍」的為官處世之道,也因此他才能官居高位,一生都較為平順,在宦海中幾經沉浮卻沒有被淹沒,最終得享天年。 如果我們稍微留心一下歷史就會發現,笑到最後的人幾乎都是有「忍」之海量的人,如:韓信忍胯下之辱、康熙忍權臣鰲拜、「臥薪嘗膽」之忍到極致,所以「忍」是度量寬容,更是人生處世智慧。 識時務者為俊傑,君子藏器於身待機而動。

  3. 2014年11月8日 · 小不忍則亂大謀. 聖嚴法師2014/11/08. 有個父親因長期失業,家庭壓力過大,情緒失控,用滾燙的水,傷及還在念小學的兒子背部,兒子受到嚴重傷害,不想再看到父親。 現在社會,許多人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時衝動就做出傻事,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情緒?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之氣,享百年之福」,這是告訴大家要學習忍耐的工夫。 佛教的教義也強調:「忍辱者多福。 」忍辱是避免招致橫禍的盔甲。 遇到不合理的事,如果亂發脾氣或找機會報復,麻煩就來了。 如果能夠轉念,就沒有事了。 我有一位弟子,自我要求、自律頗嚴,絕不會做壞事,但他嫉惡如仇,要求所有人都依照他的規範做事,只要有人不合於他的要求,都會很難過,但他的地位和權責又沒有辦法管理所有人,因而常為此痛苦。

  4. 2017年1月30日 · 【原文】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 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忍.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所以能忍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 吳國跟附近的越國 (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 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 吳越兩國在槜李 (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5. 2017年11月30日 · 小不忍則亂大謀。 」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壞了大事。 許多大事失敗,常常都由於小地方搞壞的。 一個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勁,狠得下來,有決斷,有時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決斷,堅忍下來,才能成事,否則不當機立斷,以後就會很麻煩,姑息養奸,也是小不忍。 這個「忍」可以作這兩面的解釋。 這兩句話連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個思想言論,如果認為是小小的事情,無所謂,濫慈悲,濫仁愛,往往誤了大事。 我們看孔子自己的作為就知道,他在魯國當司寇的時候,雖只幹了三個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殺少正卯,就是因為他言偽而辯,可以亂正。 現在有一派反孔子的人說,孔子殺少正卯是為了自私,因為少正卯思想、學問比他好,學生比他多,他吃醋了,把少正卯殺掉。

  6. 《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三國演義》第一一七回:「『小不忍則亂大謀』,父親若與他不睦,必誤國家大事。 望切容忍之。

  7. 汉语成语. 收藏. 0.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汉语的一则 成语。 语出《论语 · 卫灵公》。 [1] 这则成语意指小细节上不能忍耐,就容易坏了全盘大计。 它可充当单句的 宾语,或作复句的 分句,口语、书面语通用。 [1-2] 中文名. 小不忍则乱大谋. 拼 音. 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 近义词. 小不忍乱大谋. 注 音. ㄒㄧㄠˇ ㄅㄨˋ ㄖㄣˇ ㄗㄜˊ ㄌㄨㄢˋ ㄉㄚˋ ㄇㄡˊ. 出 处. 《论语·卫灵公》 语法功能. 作单句的宾语或复句的分句. 目录. 1 成语出处. 2 成语典故. 3 成语寓意. 4 成语运用.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1] 后人从这句话剪裁出“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为成语。 [1]

  8.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要做大事,需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