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其他人也問了
什麼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是什麼意思?
人所欲是什麼意思?
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法之原因僅於一方存在時,是否在此限?
如果跟不信的人說受苦是與我有益,他說“汝”嗎?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成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修訂本參考資料],注音: ㄐㄧˇ ㄙㄨㄛˇ ㄅㄨˋ ㄩˋ ㄨˋ ㄕ ㄩˊ ㄖㄣˊ,釋義: 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欲」,想,想做。「 勿」,不要。「施」,施加。 全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施加別人身上。 體悟與應用 《論語》中記載孔子分別就兩位學生仲弓和子貢的發問,回應了「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話。這裏重點談孔子對子貢的回應。
【例】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社會必能更加和諧安寧。 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涵義
- 引申
- 原文出處
- 其他出處
- 用法示例
- 作者簡介
- 成語故事
- 哲學反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承接上文,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更加詳細的闡述“仁”中的恕道。字面上是說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於人。其後句“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中的“怨”字,宜與“求仁得仁又何怨”句共同參詳理解。
克己復禮,勿施於人——講求的都是,要求自己,從自己出發。所以才有“仁者愛人”的歸結。
•中文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外文名: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出處:《論語》
•文學體裁:文言文
•作者:孔子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這句話和老子的“無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歡,也不要給對方增添煩惱。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么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字義
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於:介詞,在。人:這裡解釋為對方,與原文前面的“己”相對,己:自己的意思。
英文
(1):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others. (2):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them to do to you. (3):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to do. (4):Treat others as you want to be treated.
論語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同一不知,在卑人則毫無忿懟,在郡主則視若寇讎,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逝世後,由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以孔子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個人待人接物要嚴肅認真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要去發牢騷。”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對於一個命題,我們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僅僅從片面出發得出偏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不能邏輯的地推出“己所欲,施於人。”從邏輯學可以看出,原命題成立,這個命題的逆否命題同時成立,但是“己所欲,施於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命題的否命題,否命題並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對方願意,則不屬於“施”的範圍。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jǐ suǒ bù yù, wù shī yú rén. 解釋. 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即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例 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社會必能更加和諧安寧。 國語辭典簡編本. ㄐㄧˇ ㄙㄨㄛˇ ㄅㄨˋ ㄩˋ, ㄨˋ ㄕ ㄩˊ ㄖㄣˊ. jǐ suǒ bù yù , wù shī yú rén. 解釋. 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待驅兵領將,積草屯糧,平白地要把鄰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於. 人. 列印. 複製網址. 查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成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Revised Mandarin Chinese Dictionary],注音: ㄐㄧˇ ㄙㄨㄛˇ ㄅㄨˋ ㄩˋ ㄨˋ ㄕ ㄩˊ ㄖㄣˊ,釋義: 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