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人禽之辨」對於儒學而言是最重要的關鍵與根基之一,到了孟子更將此思維強化為 哲學思想的重要基石。 1 正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2. 王船山的人禽之辨」意在凸顯君子之於庶民的道德優越性,能否時刻堅守「明倫、察物、居仁、由義」等道德規範是君子與庶民的根本區別所在。. 關鍵詞:王船山;人禽之辨;庶民;豪傑;人文化成. 有本質差別:人具有絕對優越性,即人獨有且先天本有「惻隱」「羞惡 ...

  3. 閱讀報告:「從唐山大地震一事看人禽之辨」 written by站長. 引言: 讀完《唐山大地震》後,我覺得人類之所以比其他動物優勝,是由於人類有超越其他動物的「智慧」。 這種智慧一部份是與生俱來的,另一部份是靠前人的經驗累積而來的。 所謂「經一事,長一智」,我想經歷過這次大地震後的生還者必然會對大自然所造成的災害有所警惕,不想這慘劇再次發生。 人類會汲取歷史的教訓,所以才有今時今日的智慧,而禽獸則沒有這種能力,所以人類的智慧是要比禽獸高得多! 雖然人類不斷努力,致力克服大自然的災害,但有時始終也敵不過大自然的力量,對於近在眉睫的大自然災害更是毫無警覺性,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發生於唐山的大地震,就是最好的例子。

  4. 2016年10月9日 · 從中可以看到荀子認為人與禽獸的不同在於「人道莫不有辯」,所謂的「辯」是指上下、貴賤、長幼、親疏的等級區分。 這也就是荀子特別注重的「禮」。 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子與荀子之間鮮明的區別:孟子主張以「四端」即所謂的人的道德本心來區分人與禽獸的區別,但是在荀子這裏,主張以外在的禮儀規範來區別的人與禽獸的差別。 而造成這種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卻主張人性本惡。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所以他認為人能夠利用自己內心的天然具有的善,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是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所以他不相信人的自我規範能力,他認為只有外在的禮儀規範的約束才能讓人成為人。 Mouron/編輯. 劉亞磊.

    • 孟子的「人禽之辨」是道德價值意義上的區分
    • 孟子對人性的推證
    • 孟子「性善」說與道德評價
    • 結論

    孟子在這個與告子的論辯之中,主張「性善」、「仁義內在」,這即是說,孟子以人的先天本有的「本心」(「良心」、「良知」)為人的「性」,或換言之,孟子以能自我立法的「自由意志」為人的「性」 3。孟子並據此主張,進一步地做出「人禽之辨」,這即是說孟子不從生物學的特徵來為人與其他動物等存在進行分類,僅從道德價值區分人類與非人類。 孟子在其對「人禽之辨」的著名談論:「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19》)中,就以是否可以保存「本心」(即存心,存心的具體作為即是「由仁義行」,即根據「本心」所頒布的道德法則行動 4)來說明「人禽之辨」。這個自道德價值區分人類與非人類的立場,也為程明道與胡五峰所接受(雖然在具體的主張與證成上,胡五峰對程明道有所批判)。

    雖然如此,其中有一個問題,當初筆者並沒有多作著墨,即梁奮程博士所提到的: 這個提問涉及儒家怎麼推證人性的問題。儒家是從行動者的行動來推證人性嗎?有關這個問題,孟子已經做出了精闢的談論,孟子說: 要理解這段文字,必須有一個理論上的認識,即要解釋說明「為何道德?」我們的理性一如在對知識探求的要求一樣,也要求我們必須尋找到一個無條件者作為其基礎(此即道德的絕對性)。孟子在這裡正是通過一般人突然看到(乍見)年幼的小孩快要掉到井裡,都會產生的「怵惕惻隱之心」(即既驚恐又有非常切身的傷痛之感)8來說明「本心」作為道德意識的無條件性。 孟子在這段文字中,不僅僅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與「是非之心」為「本心」自身直接呈現的四個面相,更直接地將這四個面相等同於我們對於道德法則(仁、義、禮、智...

    既然孟子以人的先天本有的、作為自由意志的「本心」為人的「性」,則基於道德法則的普遍性 15,此所以孟子肯定人皆有道德意識(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或反過來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也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的道德普遍主義;但一方面也可以反過來,對放棄或捨棄根據「本心」所頒布的道德法則行動(孟子稱這種狀態為「放心」,即將心給放失了 16。)的人類,甚至如梁奮程博士所提到的十惡不赦、不具道德意識的人類,給予他們的行為以道德上的譴責,因為這些惡人,如前述朱子所說「名雖為人,而實無以異於禽獸」,甚至不配稱為人類(「非人」)。 人是否能體現內在於自身的「本心」,全繫於人自身一念的自決...

    以上,筆者在本文中主要是以梁奮程博士對人性推證的提問,做為闡釋孟子「由心善證性善」、「即心言性」推證人性的特殊進路之契子。對於這個論性的進路,徐復觀有簡要的說明: 牟宗三對孟子之論人性更有以下的評價: 由此可見孟子「即心言性」的進路所具有的劃時代之意義。 最後,通過上述孟子的介紹,可以知道孟子的「人禽之辨」旨在從是否具道德意識,以及能否保存這個意識,來說明人與動物在道德價值上的差異;人若不能保存其獨具的道德意識,則人將與動物一樣,只是自然的存在。 那麼我們要怎麼看待動物的善行呢?如朱子所舉:「烏之知孝,獺之知祭,犬但能守禦,牛但能耕」19(朱子認為烏鴉會餵養自己的母親,表現孝的行為;獺會像陳列祭品一樣,將所捕獲到的魚陳列在水岸邊,表現了祭祀的行為,狗會幫助人類守護家園,牛會幫人類耕田)。 若...

  5. 關於這點,荀子中所謂「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就十分關鍵;他將人先拉到與「狌狌」的動物性水平,並在此根基上,進一步去推演與思考,人如何從與「狌狌」一樣的水平中開展出具有文化性意義的「人」。

  6. 2022年1月10日 · 人禽之辨”这一角度切入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则近代以来基于“西方中心论”而展开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指摘和批判,其荒谬性和专断性可一目了然,无处遁形。 关键词:人禽之辨;原始儒学;传统文化;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