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腧穴 又稱穴位(acupuncture points),是 中國傳統醫學 在人體分布體表的臟腑經絡循環路線中,對氣血匯聚、轉輸與出入之所的特定處所給定的名稱,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推拿等醫學臨床的刺激點。 腧穴在《 黃帝內經 》中又稱節、會、氣穴、骨空,《 針灸甲乙經 》稱孔穴,《 太平聖惠方 》稱穴道,《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通稱為「腧穴」,《 神灸經綸 》則稱為「穴位」。 經穴分類 [ 編輯] 經穴是指 十二正經 及 任督二脈 的腧穴。 前者共計309穴,後者共計52穴,兩者合計361穴。 經脈的國際代碼見於世界衛生組織1993年出版的《標準針灸命名法》 [1] 。 例如,ST36是胃經的第36號穴位——足三里。 十二正經 [ 編輯]

  2. 姿位性低血壓 (英語: Postural hypotension ),又稱 姿勢性低血壓 、 姿態性低血壓 、 直立性虛脫 、 直立性低血壓 或 體位性低血壓 (Orthostatic hypotension,或簡稱 Orthostasis)。 主要指患者在站姿時 血壓,而臥姿時血壓又恢復正常的症狀。 但也有平臥時血壓反而降低的姿位性低血壓。 多出現在中老年患者身上, 男性 發病率高於 女性 。 [1] 參考文獻 [ 編輯] ^ 直立性低血压. [2010-01-26]. (原始內容 存檔 於2010-06-16). 外部連結 [ 編輯] Bradley JG, Davis KA.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m Fam Physician.

  3. 血壓 是指 血管 內的 血液 在單位面積上的側壓力,即 壓強 。. 習慣以 毫米汞柱 (mmHg)或 千帕 (kPa)為單位。. 而動脈血壓則指的是血液對動脈血管的壓力,一般指 主動脈 壓。. 而平均血壓則是 = (收縮壓 + 2 x 舒張壓)/3 = 1/3收縮壓 + 2/3舒張壓 [1] 。. 心臟 有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原發性高血壓 (英語: Essential hypertension 或 Primary hypertension )又稱 特發性高血壓 (英語: Idiopathic hypertension )是指一種不具有可識別的原因的 高血壓 形式。 它是最常見的高血壓類型,約95%的高血壓患者為此類型。 [1] [2] [3] [4] 該病往往是家族性,患病原因可能是 環境 和 遺傳 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爲遺傳因素佔40%,後天因素佔60%。 [5] 原發性高血壓的患病率隨 年齡增長 而增加,年輕時血壓相對較高的個體隨後發生高血壓的風險也往往較高。 高血壓亦會使 腦 , 心臟 和 腎臟 的風險增高。 [6] 分類 [ 編輯]

  6. 姿位性低血壓 (英語: Postural hypotension ),又稱 姿勢性低血壓 、 姿態性低血壓 、 直立性虚脱 、 直立性低血壓 或 體位性低血壓 (Orthostatic hypotension,或簡稱 Orthostasis)。 主要指患者在站姿时 血压 驟,而卧姿时血压又恢复正常的症状。 但也有平卧时血压反而降低的姿位性低血壓。 多出现在中老年患者身上, 男性 发病率高于 女性 。 [1] 参考文献 [ 编辑] ^ 直立性低血压. [2010-01-26]. (原始内容 存档 于2010-06-16). 外部連結 [ 编辑] Bradley JG, Davis KA.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m Fam Physician.

  7. 血壓 是指 血管 内的 血液 在單位面積上的侧压力,即 压强 。 习惯以 毫米汞柱 (mmHg)或 千帕 (kPa)为单位。 而动脉血压则指的是血液对动脉血管的压力,一般指 主动脉 压。 而平均血压则是 = (收缩压 + 2 x 舒张压)/3 = 1/3收縮壓 + 2/3舒張壓 [1] 。 心臟 有收縮及放鬆期,當心臟收縮, 左心室 便會將血液泵出到主動脈,主动脉压產生血液高壓,又稱收縮壓。 接下來,心臟會舒張,血液流入 右心房 ,這個時候壓力最低,稱為血液低壓或舒張壓。 血壓的量度單位 [ 编辑]

  8. [1] 《針灸大成》:針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主治 [ 編輯] 功能:肅肺氣、清泄肺熱、滋陰潤肺、通經強筋. 主治: 肺系疾患:咳嗽、氣喘、喀血、潮熱舌乾、咽喉腫痛、心痛、胸滿、小便頻數. 嘔吐. 小兒驚風. 肘臂攣痛. 《針灸大成》:主肩臂痛,汗出中風,小便數,善嚔,悲哭,寒熱風痹,臑肘攣,手臂不舉,喉痹,上氣嘔吐,口乾,咳嗽唾濁,痎瘧,四肢暴腫,心疼臂寒,短氣,肺膨脹,心煩悶,少氣,勞熱,喘滿,腰脊強痛,小兒慢驚風。 《 千金方 》:五臟一切諸瘧,嘔吐上氣. 《 醫宗金鑑 》:咳唾膿血、喉痹、肺積息賁、絞腸痧、傷寒汗不出、小兒慢驚風. 《 資生經 》:尺澤主嘔泄上下出,脅下痛. 《 靈光賦 》:吐血定喘,補尺澤. 《 勝玉歌 》:尺澤能醫筋拘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