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19年12月3日 · 懷疑與學問.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係。 2.明確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論證語言特點。 4.把握文章主旨,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二、字詞積累. 1、重點字. 程頤 (yí) 譬如 (pì) 步驟 (zhòu) 懶惰 (duò) 塾師 (shú) 大儒 (rú) 停滯 (zhì) 虛妄 (wàng) 2、重點詞.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泛指不要迷信、拘泥於書本。 大儒: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 流俗:指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 (含貶義)。 不攻自破: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腐草為螢:語出《禮記·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為螢火蟲。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
閱讀工作紙──懷疑與學問. 作者: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 劉彩英老師 出版日期:04/08/2011. 本工作紙為參與「共建閱讀六層次教材庫」先導計劃會員提供的原稿,以作參考。.
其他人也問了
懷疑與學問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什麼是懷疑論?
什麼是懷疑主義?
宗教懷疑論是什麼?
懷疑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哲學懷疑論?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原文
- 關於作者
- 文章解讀
《懷疑與學問》是顧頡剛創作的文章,為人教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的課文,觀點鮮明深刻,說理充分而透闢,所論述的問題針對性強,具有普遍性,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本文由梓君朗讀。
“學者先要會疑。” — —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 —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訊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拘狼愚 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承店匙榆己親見的事實證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才旬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 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便要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 書是何時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 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 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後,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試白凶煉,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 這樣的腦筋永腿捉再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鍊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 ,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設在對於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 如果後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蜜民才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北京大學哲學系,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文章在開頭藉助程頤和張載的名言提出本文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接著闡釋提出此論點的緣由,之後又具體闡釋如何以“懷疑的精神”讀書和治學,總結“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汽照希妄的必要步驟”的分論點,並在最後一段提出另外一個分論點“懷疑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019年8月20日 · 網絡圖片《懷疑與學問》的最後一段前五句:「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部編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8 懷疑與學問
主旨感悟: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於懷疑與學問之間關係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對文中一些重要知識點的歸結
2021年10月20日 · 分論點1: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分論點2: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兩者之間是遞進關係。 3、梳理文章結構,理清層次。 第一部分 (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的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 (3-5):論證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分論點1) 第①層 (3-4)對於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第②層 (5):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敢於懷疑。 第三部分 (6):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分論點2) 這一課時的學習,我所起的就是引導作用,讓學生就具體的段落去設計問題,然後我們一起討論學習。
2019年4月1日 · 《懷疑與學問》是論題型標題,一般教師會告訴學生論題型與論點型標題的區別,然後追問學生標題的類型,得出結論後,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到論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