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28日 · 從圖1可以看到,對於出身於階級I的青年來說,雖然擁有學位並不意味着能有絕對把握地維持在階級I中,但如若沒有學位「傍身」就難以避免有很大機率(84.6%)被擠出「中產行列」。 對於出身於其他階級的青年來說,若指望在獲得學位之前就必定能上流至階級I,也無異於「癡人說夢」;即使擁有學位,能上升至階級I的機會也不甚樂觀。 但說到底,對於那些基層出身的青年來說,只有擁有學位這一必不可少的「入場券」,才有稍大的機會「圓中產夢」。 因此,如今說「學位無用」還言之尚早。 而且,低下階層的青年取得大學學位雖然未能直接上升到階級I,但也有較大可能上游至階級II,學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 2020年6月1日 · 去年7月Breda及Napp分析了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數據發現在數理表現同樣傑出的香港學生當中女生選讀理科的意欲相較男生低。 然而在對照(controlled for)相對優勢後,女生選讀理科的意欲反而比男生更高。

    • 2019年:兩種身分顯著負相關
    • 2020年:系數回升至「不算互相排斥」
    • 年輕人選擇「香港人」認同 仍高逾七成
    • 「好鍾意香港」同時 覺得她變得非常陌生

    在並列時多選擇認同自己為「香港人」,分別評分時對中國人認同程度不高,以及兩種身分割裂甚至互相排斥,是從政權的角度不樂見的現象。並不出奇的是,這系列現象在反修例運動期間達至高峰。附圖1A總括了一些香港民研在2019年12月的調查結果。在並列選擇時,55.4%的被訪市民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10.9%,選擇某種混合身分的則有32.3%﹙其餘為「唔知/難講/拒絕回答」等﹚。分開評分的話(見表),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達82.6分﹙註﹚,遠高於「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的57.3分、「中華民族一分子」認同程度的60.7分,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程度的49.6分,若只看18至39歲的被訪者,對上述3種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的平均分更只有38.8、43.7和34.8。同時,香港人身分認同程...

    進入2020年,隨着疫情爆發,之前的社會運動也平靜下來,到了年中,政府以限聚令以及《國安法》壓制社會運動,市面上回復了表面上的平靜,但對不少市民來說,壓抑的感覺更加強烈。這一年間,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如何變化?附圖2A顯示,2020年12月的調查中,在各身分選項並列時選擇「香港人」這身分的比例下降至44.2%,選擇「中國人」的比例稍為上升至15.1%,選擇某種混合身分的市民,也從一年前的32.3%上升至38.4%。另外,在分開評分時(見表),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認同的相關系數,由2019年的-0.25變為-0.05。後者並未達統計學上的顯著水平,不過,這也代表着,對整體香港市民而言,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雖然沒有像回歸後首10年般相輔相成,但至少也不算互相排斥。

    以上的調查結果可能是政權樂見的,但也要留意,在18至39歲的市民當中,選擇「香港人」這身分認同的仍然高達七成以上,比2019年底時只微降了4個百分點,同時,在他們當中,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認同之間仍有着非常顯著的負相關,對較年輕的市民而言,香港人和中國人兩種身分仍傾向互相排斥。 「香港人」認同評分跌 「中國人認同」沒上升 更重要的,是在替每一種身分分別評分時(見表),香港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其實並沒有上升:中國人認同程度由57.3變為54.9,中華民族認同程度由60.7變為60.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程度由49.6變為49.3,均不是統計學上顯著的改變,而是在表面上微降/微升了一點。唯一在統計學上算是顯著改變的,是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由82.6跌至79.6,在18至39歲的市民中,香港人身分...

    我們可以如何總結及詮釋以上的結果呢?香港人向來有強烈的本土身分意識,而在過去十幾年,這本土身分認同附帶了愈來愈強烈的政治意義。經歷了2020年,很多市民仍然強調自己「真係好鍾意香港」,但很多市民亦同時覺得香港變得非常陌生,於是,在過去的一年,香港市民身分認同最重要的變化,是對「香港人」這身分標籤的認同程度下降。於是,在並列題中選擇這選項的人比過往少了一點,但這其實並不代表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的上升。同時,如果香港人和中國人這兩種身分變得沒有之前那麼互相排斥,也很可能是部分市民覺得「香港」愈來愈「大陸化」而已。 註:從2008年12月開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分析身分認同時,會問被訪者以0至10分表達自己對某個身分類別的認同程度及該身分類別的重要程度,身分認同程度是兩者相乘後開方再乘以100,是...

  3. 2024年4月26日 · 江玉歡:香港理應更幸福. 【明報文章】聯合國在上月20日「國際幸福日」,發表分析143個國家及地區民眾幸福感的《2024年世界幸福報告》。. 芬蘭連續7年蟬聯榜首,香港以5.316分排第86位(分數由0至10),是連續第三年下跌(2021至2023年排名分別是第77、81和82位 ...

  4. 2024年4月19日 · 看破不說破 / 施勁超. 【明報文章】語言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察言觀色」是在職場生存的基本技能。. 可是我不是善於此道的人,即使偶爾能從他人口脗、臉色探知端倪,但多數也未能給予即時、悅耳的回應,這是我的性格缺陷。.

  5. 2020年10月15日 · 移民意欲高的香港市民較為年輕、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高、較可能在香港出生、較可能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較可能是本土派或民主派的支持者、對政府信任度較低、較傾向後物質價值觀、社區歸屬感較低,以及社會參與程度較高。 不過,在多變項分析中,當不同因素的影響互相排除掉之後,年齡和教育程度不再跟移民意欲有關,亦即是說,年輕人較傾向移民,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身分認同和政治態度,教育程度高的人較傾向移民,則是跟他們手上的資源有關。 同樣地,在多變項分析中,在香港出生以及香港人身分認同不再跟移民意欲相關,在香港出生以及認為自己屬香港人的市民較傾向移民,原因在他們的政治信念。

  6. 2024年5月3日 · 周永新:香港人快樂嗎?. 【明報文章】香港人快樂嗎?. 他們感到幸福嗎?. 根據聯合國《2024年世界幸福報告》發表的數字,香港在143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86位,不僅大幅落後新加坡的第30位,也比不上日本的第51位和韓國的第52位。. 另一個由和富社會企業所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