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衛国的城濮(今山东 濮县南)大败楚军。 晋文公主持 践土之盟 ,成为霸主。

  2. 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衛國的城濮(今山東 濮縣南)大敗楚軍。 晉文公主持 踐土之盟 ,成為霸主。

  3. 根據這一故事,日後產生了成語退避三舍」,指主動後撤退避。 後來重耳果真回國登位,成了晉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他勵精圖治,繼續齊桓公「尊王攘夷」的事業。

  4. 2016年6月2日 · 退避三舍》選自《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之亡》:「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 成語故事—城濮之戰. 晉文公重耳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勵精圖治,終於使晉國漸漸強盛起來。 他希望能像齊桓公那樣,做中原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 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 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 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 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5. 眾所周知,晉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這裏面講的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晉文公還是一個流亡到楚國的公子時,他答應了楚成王"如果自己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和楚開戰,自己一定會帶著晉軍先退避三舍"。

  6. 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不幸交戰,我一定下命令讓我國軍隊退避三舍(一舍合30里)以報大王恩德。 四年之後,重耳返回晉國,當了國君,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幾年後就使晉國強大起來。

  7. 2019年4月16日 · 這段歷史故事出自於春秋時代,晉文公對楚成王的許諾,一旦交兵將先退避三舍。 在戰場上兩軍交兵,廝殺爭勝,不進反而主動退後90里,是什麼道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