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 塵埃:佛教認爲各種塵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2. 2016年12月9日 ·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佛學經典出自《六祖壇經》。是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3. 2020年9月14日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 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4. 2010年10月12日 · 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 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乾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乾淨就是開悟,是智慧的表現。 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慧’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 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慧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 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

  5. 2018年4月10日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二人的偈相較之下,神秀是漸修的根器,惠能是頓悟的根器。 所以一個講相,一個講體;一個講有,一個講空。

  6.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章偈,口耳盛傳至今逾越千年有餘,至今仍舊為眾修行者膾炙人口之讚頌,雖是眾修行者讚揚佳偈,然而試問眾修行者,果真了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之實義乎?. 眾修行者切莫將此章偈奉為 ...

  7. 這一章與六祖大師初親近五祖座下,神秀大師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大師即作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深淺程度不一樣。

  8. 原文. 菩提偈 ①.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釋義: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

  9. 唐代: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修行, 哲理. 譯文及注釋.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釋.

  10.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出自唐代 惠能 的《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