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李天命 (英語: Lee Tien Ming ,1945年5月5日 — ),香港 分析哲學 家、 邏輯實證主義 者 [3] 、 作家 、 詩人 。. 2005年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師。. 著作有《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哲道行者》《破惘》《從思考到思考之上》《殺悶思維》《存在與反思 ...

  2. 李天命(英语: Lee Tien Ming,1945年5月5日 — ),香港分析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者 [3]、作家、诗人。 2005年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师。 著作有《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哲道行者》《破惘》《从思考到思考之上》《杀闷思维》《存在与反思》《思考与 ...

  3. 天命筆戰. 李天命 曾在 明報 月刊 撰文(《思辯與宗教》第Ⅱ部份)批評梁燕城《 哲客俠情 》一書,並用以作為其思考方法的反面教材,結果引起梁燕城反擊,在 明報月刊 (1988年8月號)發表《評李天命的〈思辯與宗教〉》(下稱《評》文)回應李天命的批評並加以人身攻擊及謾罵(如指李天命所教為「學術欺詐」、其著作為「垃圾文章」等 [9] )。 有人認為該場筆戰是李天命獲勝。 [10] 。 但是浸大副教授 關啟文 發表演講認為梁燕城的辯証合理,李天命在哲學上未能成功批判。

  4. 該次辯論主題為「相信神的存在是更合理嗎?. 」由正方的 加拿大 學園傳道會巡迴演講員 韓那 (Michael Horner)對反方的香港中文大學哲學講師李天命。. 該次辯論由800名觀眾評分,李天命以380人的票數獲勝(認為韓那勝出的有190人)。. 辯論賽後有不少 ...

  5. 訴諸人身 ( 拉丁語 : Ad hominem , 直译 : “對人的”或“于人......”),指藉由與當前論題無關之個人特質,如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等,作為駁斥對方或支持己方 論證 的理據 [1] ,是一種 不相干的謬誤 和 紅鯡魚 。 訴諸人身又稱作「 對人不對事 」、「 因人廢言 」或「 因人設事 」、「 以人廢言 」 [2] [3] 。 最常见的訴諸人身屬性是“A提出一个主张x,B断言A有不受欢迎的特質,因此B得出结论说论点x是错误或不可被接受的” 訴諸人身謬誤一般被歸類爲 形式謬誤 中,即基于不正確 三段论 指控對方推理论证的有效性。

  6.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是由 戎子由 、 梁沛霖 合编,集结香港 分析哲学 家 李天命 的理论及与他人辩论内容的书籍,是李天命最畅销的一部著作,初版于1991年出版。 由于此书最初并非由李天命命名,令他要提起此书名时,有时会以“某某某的思考艺术”称之。 历史 [ 编辑] 1991年1月推出初版。 1996年, 三联出版社 在 中国内地 出版了这本书,但得不到很大反应 [1] 。 1998年7月推出终定本,已是第27版 [来源请求] 。 李天命为求完美,令终定本延迟了近两年出版, 出版社 为尊重作者而让本书长期“空仓”,蒙受损失 [2] 。 2008年此书与其他多部李天命著作的中国内地 版权 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买下并出版。 [3] 2009年7月推出最终定本,已是第60版。

  7. 序言. 與生俱來的性格. 皇帝的政治權力. 參見. 注释. 外部連結. 天命 是 儒家 與 陰陽家 哲学概念的一种,主張朝代興衰、 君主 更替,不完全是人類所能控制的。 如果為政者不守德而失道,就會失去上天的支持,上天支持的對象自然能夠 稱帝 稱王,上天不支持的對象則會衰弱滅亡。 在 中國歷史 上常用來解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的合法性。 《 中庸 》書中「天命」的概念,是指由上天賦予 人性 的与生俱来的 道德 感,這種道德感促使人如遵循命令般去遵循 善 ,因此 大學 的 止於至善 也是一種生而為人的使命。 《中庸》與《大學》強調,理想的統治者應憑藉此種神聖道德使命感來獲得上天的支持,使其統治具有天命的合法性,而失去這種神聖道德使命感的統治者也將失去天命的統治合法性。 與生俱來的性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