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⑴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⑵蓋:超過。 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⑶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⑷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參考資料: 1、 海兵.杜甫詩全集詳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8-279. 賞析.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 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 三國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 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
-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
朝代:唐代 作者: 杜甫 同類型的詩文:暫無標籤 原文 大賢 ...
- 茅堂檢校收稻二首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頃間。喜無多屋宇,幸不礙云山。 御夾侵 ...
- 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二首
峽內歸田客,江邊借馬騎。非尋戴安道,似向習家池。 峽險風 ...
-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八陣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此詩前二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後二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末句照應開頭,三句照應二句。在內容上,既是懷古,又是抒懷,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絕句中別樹一格。
詞句注釋
⑴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⑵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⑶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⑷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白話譯文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勳最為卓著,他創製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衝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夏遷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廟,江邊有八陣圖,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在夔州江灘所設。向來景仰諸葛亮的杜甫用了許多筆墨記詠古蹟抒發情懷。《八陣圖》便是其中一首。
整體賞析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兩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製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鍊地讚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讚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弔遺蹟作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裡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衝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蹟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國風·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繫: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齎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名家點評
《東坡志林》: 仆嘗夢見人,雲是杜子美,謂仆曰:“世人多誤解吾詩。《八陣圖》詩云:‘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人皆以為‘先主、武侯,皆欲與關羽復仇,故恨其不能滅吳’,非也。我本意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之意;此為恨耳。”此理甚長。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灑英雄之淚,唾壺無不碎者矣。 《杜工部集》: 錢謙益箋:按先主征吳敗績,還至魚腹,孔明嘆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不至危傾矣。”公詩意亦如此。 《杜詩詳註》: 下句(按指“遺恨失吞吳”)有四說:以不能滅吳為恨,此舊說也;以先主之徵吳為恨,此東坡說也;不能制主東行,而自以為恨,此《杜臆》、朱注說也;以不能用陣法而致吞吳失師,此劉逹之說也。 《唐宋詩醇》: 遂使諸葛精神,炳然千古,讀之殷殷有金石聲。 《讀杜心解》: 說是詩者,言人人殊……拋卻“石不轉”二字,致全詩走作。豈知“遺恨”從“石不轉”生出耶?蓋陣圖正當控扼東吳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雲此石不為江水所轉,天若欲為千載留遺此恨跡耳。如此才是詠陣圖之詩。 《詩法易簡錄》: 前題《武侯廟》,故寫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題《八陣圖》,故只就陣圖一節寫其遺恨,作詩切題之法有如是。 《詩境淺說續編》: 武侯之志,征吳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敗,強鄰未滅,剩有陣圖遺石,動悲壯之江聲。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遺恨於吞吳,千載下如聞嘆息聲也。 《唐人絕句精華》: “江流”句,從句面看似寫聚石不為水所衝激,實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轉”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設。杜甫運思之細,命意之高,於此可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夏遷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廟,江邊有八陣圖,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在夔州江灘所設。 向來景仰諸葛亮的杜甫用了許多筆墨記詠古蹟抒發情懷。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詩. 諸葛亮的卓絕功績在於確立魏、蜀、吳三國並存的局面。 他的卓著名聲成就於創制八陣圖。 江水衝擊,八陣圖的石堆巍然不動, 所遺憾的是沒能吞併東吳。
八陣圖. 作者: 杜甫 唐. 本作品收錄於:《唐詩三百首》 ↑ 全唐詩·卷229. 版本信息. 姊妹计划: 数据项.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 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分类: . 75% 唐朝. 杜甫. 唐诗. 五言絕句.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 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2024年6月28日 ·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八陣圖》。 詩人描寫了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的卓越功績和智慧,特別是他設計的八陣圖。 詩中表達了對諸葛亮無法實現統一大業的遺憾之情,也表現了杜甫對歷史人物的敬仰。
其他人也問了
杜甫的《八陣圖》表達了什麼?
八陣圖是什麼?
八陣圖遺址在哪裡?
杜甫的祖父是誰?
杜甫陵園位於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