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4年9月12日 · 楊振寧. 楊振寧 (英語: 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 —[註 1]),男, 安徽 合肥 人, 中國 理論物理學 家,研究領域有 統計力學 、 粒子物理學 [17][7]。. 他曾於 抗日戰爭 時期 西南聯合大學 念本科、碩士,後赴美念博士。. 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 ...
杨振宁. 杨振宁 (英語: 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 —[註 1]),男, 安徽 合肥 人, 中国 理论物理学 家,研究領域有 统计力学 、 粒子物理学 [17][7]。. 他曾于 抗日戰爭 時期 西南聯合大學 念本科、碩士,后赴美念博士。. 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 李政 ...
2024年9月12日 · 杨振宁. 杨振宁 (英語: 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 —[註 1]),男, 安徽 合肥 人, 中国 理论物理学 家,研究領域有 统计力学 、 粒子物理学 [17][7]。. 他曾于 抗日戰爭 時期 西南聯合大學 念本科、碩士,后赴美念博士。. 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 ...
- 概览
- 早年经历
- 教育经历
- 工作经历
- 主要成就
- 社会活动
- 主要-成就
- 个人生活
- 人物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杨振宁(YANG Chen Ning,Frank)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院 ,字伯瓌 ,理论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 。
杨振宁于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1948年6月,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966年,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113]。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3月,入籍美国 。1965年,当选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 [131]。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 。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院 [131],在他不到一岁时,父亲考取安徽省留学美国公费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杨振宁6岁时,父亲学成归国,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教授,遂与母亲随父亲移居厦门,并在厦门生活一年有余。1929年,随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来到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附近成志小学,小学阶段,杨振宁数学天赋开始崭露头角,父亲并没有催促他继续拔高数学成绩,而是给他请家教补习《孟子》,使他学习到中国历史知识,学习到很多中学课本中难以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
国内求学
1933年,11岁的杨振宁从成志小学毕业,进入英国圣公会所办崇德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崇德中学沿袭英国教育思想,在学校,杨振宁比同班同学小一到两岁,个头小,常常受到一些同学欺负,由于书念得好,他很快得到同学尊敬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杨振宁一家离开清华园,9月,杨振宁进入合肥庐州中学继续读高中二年级,后来为逃避日本侵略军飞机的轰炸,庐州中学由合肥迁到合肥南边70多里处的三河镇 [131]。 1938年3月,杨振宁到达昆明,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没有读高三。同年秋,以总成绩第二名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2月,转至物理系 [131],当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三所学校临时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总校址设在昆明。战争时期学习条件艰苦,杨振宁刚到西南联合大学时,40个同学合住在学校临时在城西北郊盖的茅草房中,饭堂没有板凳,所有人站着吃饭,吃掺有糠皮的糙米。西南联合大学6年时光对杨振宁人生产生影响,在国破家亡的边缘,增强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在特殊时期,能坐下来读书是多么不容易,大家都很努力 。在校学习期间教授大一国文的有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等,教授大一物理的是赵忠尧,大二电磁学跟随吴有训,力学跟随周培源 。1940年,获得“穆藕初先生奖学金”资助 。 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转到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43年秋,参加“庚款兴学”留美考试。1944年春,“庚款兴学”留美考试放榜,成为全国物理专业惟一被录取的留美生。同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在等待出国护照、签证的一年中,在西南联合大学附中教授高中数学 。
赴美留学
1945年8月,杨振宁与留美同学在昆明乘机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等待到美国的海轮,两个月后,搭乘运输美国士兵回国的U.S.S.General Stewart海轮,经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再越过大西洋,于1945年11月在纽约上岸 [131]。 达到美国后第三天,杨振宁赴哥伦比亚大学找恩利克·费米,但是费米正参加美国军方保密工程,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失望之余,杨振宁决定到普林斯顿大学找尤金·维格纳,但维格纳正准备他的年度休假。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遇到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张文裕,张文裕建议他去芝加哥大学等待恩利克·费米 [131]。 1946年1月,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正式注册,成为该校博士研究生。由于某些原因,杨振宁跟随费米做实验的计划失败,听从费米建议,爱德华·特勒接收杨振宁做他的研究生。在做特勒研究生期间,杨振宁经常参加费米专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和讨论班,领会了费米善于抓住物理现象本质的风格。同年秋,杨振宁想通过物理实验做博士论文,费米因此把他推荐给阿里森,杨振宁在阿里森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也发现了他的短板——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弱。1948年春,杨振宁听从爱德华·特勒建议,放弃实验物理转攻理论物理学,准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作为他的博士论文。6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 [131]。
海外经历
•任职芝大 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杨振宁在密歇根大学度过了一个夏天,聆听朱利安·施温格(J.Schwinger)、弗里曼·戴森(FreemanJ.Dyson)讲授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问题。同年秋,回到芝加哥大学,获聘为物理系讲师,并继续做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研究。期间,与罗森·布鲁斯合作研究μ衰变及β捕获,并与李政道合作发表文章《介子与核子和轻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首次合作 [131]。 •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1949年春,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聆听罗伯特·奥本海默关于“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renormalization)问题”的学术演讲,并产生兴趣,遂请费米和特勒推荐给罗伯特·奥本海默,希望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同年秋,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在普林斯顿工作期间,他没有像他设想的研究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的问题,而是选择重整化的算法。工作一年后,奥本海默很欣赏杨振宁,决定留下他。1950年春,奥本海默为杨振宁开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为期五年聘书,经过考量,杨振宁决定留下 [131]。一年后转为永久研究员 ,后升任教授 ,直至1966年,他在此度过17年学术黄金期 [113]。 1952年12月,杨振宁受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高能同步稳相加速器部主任柯林斯邀请,于1953年至1954年,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做关于多重介子产生的实验 [113]。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称作“杨-米尔斯场理论”。此后,规范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1961年,到斯坦福大学做学术访问,并对超导中的统计力学问题产生兴趣 [131]。 •获得诺贝尔奖 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于1956年10月1日正式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到以这一理论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历时13个月,创下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获奖最快纪录 ,自此,宇称不守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 。 •入籍美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禁止所有获得博士学位以上的华裔返回中国,于是杨振宁回国问题一时无法实现,随着研究工作深入,逐渐适应美国生活,娶妻生子,有了把家安在美国的想法。1957年夏,杨振宁在日内瓦和父亲团聚,共同生活两个月。1960年春、1962年,两次在日内瓦和父母会面,父亲向杨振宁介绍了中国的新思想、建设等,希望他回国,中国需要科技人才,可杨振宁觉得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利于他个人的学术进展,回去后,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滞现象,杨武之最终也没能说服他。1964年3月23日,杨振宁入籍美国 ,对于加人美国籍,其内心一直在斗争,不愿轻易做出决定 [131]。 •加入石溪大学 1965年,杨振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纽约州要在纽约几所大学中设立五个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席位,名额由各大学竞争决定,讲座教授每年可以获得当时是全美国最高的10万美元资助,这一决议引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校长约翰·托尔(JohnS.Toll)的关注,并与杨振宁取得联系,希望他来石溪分校任职。考虑之后,杨振宁于4月底作出决定,接受石溪分校职位,并于1966年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就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 [131]。 杨振宁来到石溪分校后,给理论物理研究所组建制定严格标准,请来李辉昭(Benjamin W. Lee)、杰拉德·布朗(Gerald E.Brown)等学者,把研究所作为物理系组成部分,让学生及物理系其他老师有接触交流的机会,与其他教师一起承担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注意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的联系 [131]。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1997年11月,杨振宁在家中感到胸闷,检查结果是心脏大血管七处堵塞。17日,成功作了搭桥手术,三个月以后,重返工作岗位,虽然还想做许多事情,但岁月不饶人,于是决定退休 [131]。 •正式退休
国内经历
•香港中文大学经历 20世纪在60年代起,杨振宁多次在香港访问和讲学。由于对香港中文大学的持续关注,校方希望与杨振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1986年,杨振宁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聘请,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此后,他每年都要在香港居住三个月左右,为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学术讲座 [131]。 •回归清华大学 退休以后,杨振宁落叶归根、回国定居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心中萦绕,实际上是自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可以为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更好地尽自己一份力量 [131]。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体制、研究模式及其发展启发了清华大学,并设想建立清华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聘请杨振宁担任所长。1996年5—6月,清华大学正式定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1996年6月,杨振宁访问清华大学,就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组建事宜进行讨论。1997年1月,第二次来清华大学探讨高等研究中心的筹备工作。1997年6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宣告成立,杨振宁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8月,出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99年10月,参加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落成典,并出席高等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02年5月,清华大学在“胜因院”为杨振宁修建一栋两层楼别墅,取名“归根居” [131]。2003年,杨振宁和夫人正式回到清华园定居,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 。 •落叶归根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振宁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研究。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的发现是他研究工作的见证,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新方向 。 •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1年,完成关于2维Isim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论文,得到了1/8临界指数。1952年,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关于相变理论研究,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其中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 •杨-Mills规范场论 1954年,杨-Mi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后来通过许多学者自发对称破缺观念,发展成标准模型,成为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该论文从数学观点讲,是从描述电磁学的阿贝尔规范场论到非阿贝尔规范场论的推广。从物理观点上讲,是用此种推广发展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则。在主宰世界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弱电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都由杨-Mills理论描述 。 •玻色子多体问题 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研究。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得到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得到的能量修正中平方根修正项,此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实验证实 。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质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预印本引起Oehme于1956年8月致信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P)、电荷共轭(C)、时间反演(T)三个分立对称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后与李政道、Oehme发表论文57e,讨论P、CT各自不守恒之间的关系 。 •宇称不守恒定律 1957年10月,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弱衰变过程中宇称不守恒原理,指出真实世界与镜子里的影像左右不对称、不等同。由于左手在镜子里呈现为右手,所以左右对称问题,可以说成为真实世界(实物)与镜子里世界(镜像)是否可以区分的问题。从实物到镜像(再加上一个不影响物理定律的旋转),叫做宇称变换。所以左右(不)对称,又叫做宇称(不)守恒,这项发现对以后数十年间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 •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发现1维8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另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他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1维Hubbard模型 。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1989到1990年,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 。 •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8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 。 •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 20世纪70年代,杨振宁致力于研究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发现了不可积相位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规范场的几何意义 。 •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1975年,杨振宁和吴大峻用不可积相位因子的概念给出了电磁学以及杨一Mills场论的整体描述,讨论了Aharonov-Bohm效应和磁单极问题,揭示了规范场在几何上对应于纤维从上的联络。把物理学中规范场论的基本概念准确“翻译”成数学中纤维丛理论的基本概念,促进了数学与物理学成功合作 。 •平台建设
人才培养
•设立基金 从1980年起,在杨振宁直接发起和倡导下,先后设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有限公司”“北美清华教育基金会”,以及帮助和促进“邵逸夫奖”“何梁何利基金”“求是科技基金会”等的建立 [131]。 •资助中国学者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组织“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Committee on Education Exchange with China,CEEC)”,目的是资助中国学者作为访问学者到石溪分校研究、讲演。资金由杨振宁在香港、美国等地募捐筹集而来,其中包括利氏奖金、应行久夫人奖金、葛任门奖金、方树泉奖金、杨志云奖金、冯景禧奖金、何善衡奖金、吕宁荣奖金、梁琚奖金、查济民奖金、刘永龄奖金、旭日集团奖金等12个奖金,每个奖金每年为访问学者提供12000美元 [131]。 •讲授课程 1944年,杨振宁成功考取“庚款兴学”留美生,在等待出国的一年中,在西南联合大学附中教授“高中数学”“范式大代数” [131]。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亲自开设大一物理课程,整整一个学期,给清华物理系和数学系200名本科生讲课,每次课讲两个45分钟,每周两次课程。他编写教案,每堂课前用两个小时备课 。 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期间,讲授“理论物理问题选”“广义相对论”等课程。在香港中文大学为研究生讲授“理论物理主旋律”课程 [131]。 •指导学生
反独保钓
1971年,杨振宁结束中国访问,回到美国后,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参加保钓运动,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被称为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3月25日,杨振宁批评港独政客李柱铭前不久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语重心长地说,根据《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香港人必须有正确了解,否则香港会产生“很不利的事情”。11月12日,杨振宁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合则盛,分则衰”。 2005年7月4日,杨振宁等曾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老将们集结,召开记者会表达保钓的立场,签字声明,指责李登辉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是错误的。
创办协会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亲任会长,后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表达了全美华人对于中美建交的愿望,在中美两国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设立基金会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 1997年12月,杨振宁、丁肇中发起的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1998年获美国国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国联邦所得税待遇。 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 200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学术成果
•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1年,杨振宁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195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该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与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Lord of Symmetry)”。 1950年,杨振宁关于p0衰变的论文以及他和Tiomno关于β衰变中相位因子的论文奠定了他在该领域中的领先地位。1956年,θ-τ之谜是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难题,当时普遍讨论宇称是否可以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从θ-τ之谜这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走到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提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许不守恒”的可能,指出了好几类弱相互作用关键性实验,以测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1957年1月,吴健雄领导的实验组通过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引起全物理学界的大震荡。因为这项工作,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因为质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预印本,所以Oehme于1956年8月致信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P)、电荷共轭(C)、时间反演(T)三个分立对称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导致杨振宁、李政道和Oehme发表论文57e,讨论P、C、T各自不守恒之间的关系。该文对1964年CP不守恒的理论分析有决定性的作用。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1960年,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实验信息,利用实验物理学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理论上探讨了高能中微子实验的重要性。这是关于中微子实验的第一个理论分析,引导出后来许多重要研究工作。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出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没有理会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猜测,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这反映了杨振宁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明显显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响。 •杨—Mills规范场论 1954年,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这个当时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的理论,通过后来许多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引入的自发对称破缺观念,发展成标准模型。在主宰世界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弱电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都由杨—Mills理论描述,而描述引力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与杨—Mills理论有类似之处。杨振宁称此为“对称支配力量”。杨—Mills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伟大的物理成就,杨—Mills方程与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 杨—Mills理论还把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1970年左右,杨振宁致力于研究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发现了不可积相位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规范场有深刻的几何意义。 •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生日考辨
杨振宁的生日有两种说法,分别为1922年9月22日和1922年10月1日。 据香港中文大学官网资料,杨振宁教授生于壬戌年(1922)农历八月十一日。二战后出国深造时,出生日期转成公历,当时只取其大概,证件一律记为9月22日。按正确换算,先生之生辰应为公历10月1日,与国庆同日。 据新华网报道,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另据李炳安、邓越凡两位教授考证,杨振宁先生生日为10月1日,恰巧与国庆、杨振宁发表获诺贝尔奖之论文的日子相同,而杨振宁先生护照上的生日为9月22日。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人情物理杨振宁》中“杨振宁大事年表”(2010年经杨振宁本人修订)也记载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情感经历
•17岁为学业放弃初恋 杨振宁17岁时,遇见一个叫张景朝(张景昭)的女同学,她引人注目,漂亮活泼,因为是数学系的学生,而杨振宁父亲是数学系主任,所以这些同学常常到家里找其父亲。因此,杨振宁认识了张景朝。有一天,张景朝没来之前,杨振宁称其心境像一个很平的湖水,得知她来了以后,以后几个月波涛汹涌,使得他心里头很烦燥,后想了想,认为这对其前途不好,所以杨振宁决定,现在不是交女朋友的时候,应该集中注意学习和工作。这个决定维持了十年,27岁的时候,才开始去找女朋友。 •27岁师生一恋五十年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1945年赴美留学时,杨振宁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1949年,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结婚。 •82岁演绎忘年恋
人物关系
•父子关系 他的父亲杨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对于儿子的决定没有抱怨。但杨振宁知道,直到临终前,父亲对于他加入外籍的举动,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他。 •回国探亲 1971年,杨振宁回到祖国,探望了病中的父亲杨武之教授,首次见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曹秀清。在上海,他访问了复旦大学、中科院生化所和生理所;在北京,他访问了北大、清华、中科院原子能所和一些工厂、农村和医院。他见到了他敬重的老师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张文裕、赵忠尧,见到了他的同窗挚友邓稼先、黄昆。 •杨邓情谊
杨振宁星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海外专家
2008年11月29日,杨振宁当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当选理由是: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期,带动一大批华人学者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先后在香港和美国发起成立三个基金会,成功地为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在海外募集数亿元资金;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为清华引进“计算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顶尖学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品牌排名
2020年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第49位。 2021年12月26日,入选《2021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第28位。
2022年10月6日 · 楊振寧博士為華人世界首位諾貝爾獎得主(圖為2019年楊振寧在北京舉行的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講話)。出自《楊振寧傳》,天下文化出版
楊振寧. 名譽科學博士. 讚詞. - 列印 -. 楊振寧教授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界知名理論物理學大師,無數華人後輩科學家景仰的泰斗。. 楊教授生於中國安徽合肥,1942年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修畢理學士學位,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並於1948年獲美國芝加哥 ...
為慶賀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楊振寧教授的95歲華誕,以及他榮獲諾貝爾獎60周年,中大日前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包括學術座談會和祝壽晚宴,以表達 ...
其他人也問了
楊振寧是誰?
楊振寧喜歡哪些物理學家?
楊振寧如何取得博士學位?
楊振寧發現成功的歐美物理學家有哪些?
楊振寧如何看待中國文化?
楊振寧的生日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