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7月2日 · 7/2/11. (信2011年2月8日兩年前快將五十歲的沈祖堯正在考慮退休後應該做甚麼何以最後當上了中文大學的校長這個崗位對他來說意義何在以致他願意從醫生的舒適地帶中走出來遴選到上任,沈校長的工作充滿了挑戰,他如何面對?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他又有何期望? 且聽他與你一一分享! 退休後應該做甚麼? 沈祖堯當了二十多年醫生,每一天到醫院上班都可謂駕輕就熟,那麼離開舊崗位,開始中大校長的工作,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其中卻有上帝的帶領,他分享:「我現在每週都有兩個半天回醫院工作,週六上午看門診,週一診症和做胃鏡的手術,餘下幾天都會在學校工作……兩年前的我全沒想過自己會擔任校長之職,反而會想,自己快五十歲了,退休後應該做甚麼呢?

  2. www.gnci.org.hk › topic › 教育和學術之價值為何?教育和學術之價值為何?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近日在網誌裡寫了向老師致敬一文他引龐馬的話說:「教學並不能簡化為一門技術要教得好必須源自老師本身及他的一份赤誠。 」接著他重提他經常說的一個故事──他畢業多年後回到劍橋探訪昔日努力教導他和其他學生成為術德兼備的醫生的退休老教授席間另一教授說:「祖堯你在醫學期刊發表的學術文章十年後不會有多少人看但如達教授般的好老師卻可以在你畢業三十年之後令你回來探望他。 教育還是有價值的。 」 有如此教育宏願的沈教授作為中文大學的校長,實在令人鼓舞。 誠然,好老師不應該只懂以機械性的評核方法來衡量成果,也不應這樣被評核。 不過,我恐怕用這麼短的篇幅來表達教育理念,難免略有不足,可稍作補充。

  3. www.gnci.org.hk › topic › 哲學的原罪哲學的原罪

    你的支持. 表格下載. 售賣點. 聽信真道(亞洲) 哲學的原罪. 文章. 在大學任教了幾年再加上多年來跟信徒談論神學和哲學深深感受到哲學彷彿有一種原罪:「教授必須要引發學生興趣讓他們略為體會如此沒用的哲學科原來是有價值的若最終學生仍然不欣賞哲學教授要負上絕大部分責任。 」然後,學派之間也有類似的原罪論:「分析哲學若無法令歐陸哲學人感到課題有興趣,對人生社會有價值云云,那就是分析哲學的錯。 」教會人士亦有類似的原罪論:「哲學的價值只在乎它可以幫助信徒建構正統的神學,對這目標無關的哲學均為無用,甚至有害。 」 這類想法的最常見形式是市場反應:「學生在課堂評核寫得很差! 學系收生不足! 你好應該反省,否則日後大學將要取消哲學系,你連飯碗也不保。

  4. 本文題為蘇格拉底式尋問〉,主要是延續之前對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教育理念的討論指出學術精神為何物並且本文也指出今天很多人──尤其教會裡的人──皆忽視這精神。 一,有趣的蘇格拉底. 在《對話錄》裡蘇格拉底是很有趣的人物,據說有一神明告訴他,他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他不同意,他認為他認識的東西太少,沒資格做最聰明的人,於是他到處找一些自稱滿有學問的人、或有社會地位的人、或宗教專家,向他們刁難和討教,希望能顯出他才疏學淺,需要別人指教。 怎料每一次他都令對方無言以對,被顯為不懂他們聲稱懂的東西。 由於他們的社會形像是智者或賢達或宗教專家,那些被他討教的人多有感到被羞辱,漸對蘇格拉底產生恨意。 又因蘇格拉底的提問涉及道德、宗教,蘇格拉底漸被視為荼毒年青人、散佈異端邪說。

  5. 但基督徒古賢保羅指出人生命其實是有兩個律 在爭戰,這是指兩個思想取向,一是順從罪的律,另一是順從創造主的律。 這爭戰使人生在困苦甚至想死,但靠著神的力量,從我們能順從這生命的律 ,就能得著生命的平安。 至於儒家,孔子提倡“仁”是放在人心內在的本性,孟子進一步出“仁義禮智根於心”,近代新儒學者都以人良心、良知的道德本心為道德實踐的內在。 正因如此,有違倫理 、道德 、政治 的事,就是惡,就是罪。 有違倫常、道德等罪行,當然有問題,但聖經指出人的良心/良知也會出問題,更甚有人丟棄良心,有人的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 人只有信靠真神耶穌基督的救恩,才能完全勝過罪而改變過來。 下次我們再談佛教、印度教及伊斯蘭教的看法。 (二之一,待續)

  6. www.gnci.org.hk › topic › 生命中的反思生命中的反思

    文章. 引言. 讀《創世記》,不單讀到了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從人的故事中看見了神的心意。 這如同在實驗室中的實驗,每一次的實驗都會有結果。 從結果中,記下結論,寫下心得,繼而基於這些記錄再進行下一步之實驗,直至實驗成功。 實驗的結果有兩種,一是確認了沒有效,此路不通;二是得到了理想的效果,繼而進行下一步的實驗,又或把方法公諸於世,造福人群。 成與敗都有可能是實驗之結果,成與敗皆有其用。 成者可幫助人,敗者可告誡人。 循成功之路會有成果,避失敗之途可免損失。 《創世記》以神的創造開始,以人的故事貫通。 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有正面與反面之教導,有該學與該避的事情。 聰明的人便應捨反而循正,擇善而棄惡。 亞當、夏娃、該隱、亞伯、挪亞、亞伯拉罕、以撒。

  7. www.gnci.org.hk › topic › 性格研究給我們的反省性格研究給我們的反省

    嚴格點說按照倫理學教授 John Doris 的分析,談性格的人往往相信一個全面的性格觀 (globalism of character) ,它對性格有三方面想法:一致性、穩定性、整合式評估。 舉例說,如果小李是一個誠實的人,小李會在不同場合和處境裡皆有誠實的表現,不論是在學校考試、在工作時面對顧客、在家裡面對妻兒等,他都會很老實的(一致性);並且,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學校考試或專業資格考核裡,他皆會誠實作答(穩定性);還有,一個誠實的人,往往同時也具有其他不同的品格,例如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為人忠直等等(整合式評估)。 然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卻質疑這三個想法。 一,社會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