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4年5月10日 · 沙參5大功效 益胃生津對胃病患者有益. 在西醫角度,沙參含有18種氨基酸,牛磺酸,膠原蛋白,粘多糖,硫酸軟骨素,多肽、維生素和鈣、鐵等微量元素,可 幫助增強細胞活性,提高人體免疫力。 在中醫角度,沙參歸肺、胃經,主要可 養陰清熱 、 潤肺化痰 、 益胃生津。 謝醫師補充,沙參還可 調理胃部功能,對於長期受胃病困擾,如食欲不振、不知饑餓或胃部時有雜聲;熱病後期胃陰未恢復,胃口欠佳或愛吃辛辣食物的人、胃津偏虛的人都有調理作用。 另外,雖然兩種沙參也有養陰的功效,但所長略有不同。 南沙參:清除肺熱較佳。 北沙參:養胃生津較佳。 挑選沙參3重點:氣味、形狀、色澤. 在挑選沙參的時候,可先聞聞它的 氣味, 如聞到有刺鼻的酸味則代表有被硫磺浸泡或燻蒸過,因此不宜購買。
【功效】 養陰清肺,益胃生津。【主治】 用於肺陰虛的肺熱燥咳,乾咳少痰,或癆嗽久咳,咽乾音啞等。能養肺陰而清燥熱。常與麥冬、玉竹、天花粉、川貝母等同用。用於胃陰虛或熱傷胃陰,津液不足的口渴咽乾,舌質紅繹,胃脘隱痛、嘈雜、乾嘔等。
2024年4月27日 · 沙參:味甘性平,有滋陰、潤肺、清熱功效。 玉竹:味甘性涼,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雪耳:味甘性平,可滋陰潤燥,對乾咳、便秘和口乾等津液不足的症狀最為有效。
沙參又名泡參、白參,味甘、微苦,性微寒,屬桔梗植物。沙參可分為南沙參與北沙參,兩者功效相近。南沙參泛指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杏葉沙參、闊葉沙參的乾燥根莖;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莖。店鋪一般以販售北沙參為主。
沙參的傳統功效. 1. 滋陰. 沙參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 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現代研究發現,沙參可以 提升免疫力,能明顯增高小鼠末梢血中淋巴細胞和T細胞數,胸腺內淋巴細胞數和T細胞數亦有增加趨勢,具有 調節免疫平衡 的功能。 同時沙參也具有去痰作用、抗真菌作用與強心作用。 同時還可以緩解咳嗽,預防感冒。 用於胃陰虛或熱傷胃陰,津液不足的口渴咽乾,舌質紅繹,胃脘隱痛、嘈雜、乾嘔等。 有養胃陰,清胃熱,生津液之功。 常配麥冬、石斛等同用。 肺熱咳嗽無痰,咽乾:(南)沙參、桑葉、麥冬各4錢,杏仁、貝母、枇杷葉各3錢。 水煎服。 2. 潤肺. 沙參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養肺陰、清燥熱、生津潤燥之功效。
【藥理作用】 1、本品有 祛痰 作用,可持續4小時以上。 2、沙參的1:40浸液無 溶血 現象,但能與紅血球作用變色而發生混濁沉澱。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養陰, 潤肺止咳。 主治 氣管炎, 百日咳,肺熱 咳嗽,咯痰黃稠。 【用法用量】2~4錢。 【附方】肺熱咳嗽無痰, 咽干:(南)沙參、 桑葉 、 麥冬 各4錢, 杏仁 、 貝母 、 枇杷葉 各3錢。 水煎服。
研究表明沙參具有鎮咳祛痰、調節免疫功能、抗腫瘤、抗輻射、抗氧化、抗衰老和改善學習記憶等諸多藥理作用;臨床上沙參及其複方不僅用於治療呼吸和消化系統疾病,亦可廣泛應用於治療五官、腫瘤、免疫、內分泌、皮膚等各科疾病。 有報導杏葉沙參有解毒作用,臨床可治藥物中毒、蛇蟲咬傷、癰瘡腫毒等。 複方: 沙參麥冬湯是中醫溫病學派“甘寒救護津液治法”的重要方劑之一,由沙參配伍麥冬、玉竹、桑葉、花粉、生甘草、生扁豆等藥組成;有清養肺胃,生津潤燥的功用;主治肺胃同病,燥邪傷陰,出現身熱不高, 咳嗽 不甚,口乾鼻燥,口渴咽乾,舌乾少苔,脈細數者。 同類方劑如前述養陰益胃的益胃湯,由北沙參配伍麥冬、玉竹、生地、冰糖而成;主治溫病傷陰,胃陰不足等病症。 食療: 北沙參已被納入國家主管部門公佈的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名單中。
2011年12月25日 · 沙參雖然被稱為「參」,卻沒有人參或是太子參的大補功能,而是平常百姓的常用中藥,尤其多與玉竹同用作為養胃清肺食療,分南沙參和北沙參兩大類。 南、北沙參在清代之前沒有太明顯區分,入藥亦多混用,至清康熙時,《本經逢源》把南、北沙參加以區別。 一般慣例,藥物的南、北分類多以產地來區分,但南、北沙參出產的地域廣泛且爭議多,故以原植物來分辨會較清晰,至於哪一種沙參較優,傳統用藥慣常以北方藥品較為優勝。 沙參南、北科屬及功效有別,而且原植物多,多年來醫藥家不斷考證原植物,可簡述如下: 北沙參. 繖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主要為人工栽培品種,生長於海岸沙地或是肥沃疏鬆的砂質土壤,產於遼寧、山東、福建、廣東,以山東萊陽胡城所產的沙參最為著名,稱萊陽沙參。
2016年9月23日 · 沙参的效果 功效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 主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 经脉 归肺经、胃经。 主治 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 ①《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沙參(南沙參、白沙參、泡參、志取)用法、副作用、功效與禁忌查詢,主治久咳肺痿,勞咳痰血,熱咳,胃陰不足,發燒,口渴,氣陰不足,慢性支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