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淡水大白鯊 相關

    廣告
  2.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高雄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18日 · 淡水鯊魚除了可以作為食用魚之外還有較好的觀賞價值而且在其軟骨組織中含有較多具有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的硫酸軟骨素尤其在港澳被視為高檔名貴魚且供不應求。 淡水鯊魚分河系與湖系,共有五種生態類型。 1.1978年引進我國的為湖系中原產於泰國的泰國雜種黑鯊,體色深黑,俗稱淡水藍鯊。 這是由泰國ADK公司的泰籍華人蔡友光先生將全長為3cm左右的4,000尾魚苗贈送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運抵目的地後存活2,200尾。 體長8~15厘米,野生魚長達50厘米。 性溫和,食餌雜,食量大,生長極迅速。 因此魚常把水弄污濁,影響觀賞效果。 2.1998年引進我國的為湖系中原產於馬來西亞的馬來西亞白鯊,體色純白,俗稱淡水白鯊。 白鯊體形長而側扁,背部明顯隆起,腹部圓,沒有腹棱。

  2. 2023年4月25日 · 淡水白鯊,俗名:珍珠魚、水晶巴丁魚、淡水白鯊為。. 淡水名貴魚類,主要分佈在東南亞一帶,原產於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於1998年引進我國。.

  3. 2011年1月16日 · 4,358. 加到我的網站. 別名大白鯊湄公河魚. 英文名:Chao Phraya Giant Catfish, Paroon Shark. 學名: pangasius sanitwongsei. 原產地/分佈亞洲湄公河與湄南河流域. 魚體長:100.0 - 150.0 cm. 性格:有攻擊性. 適宜溫度:22.0 - 28.0 ℃. 酸鹼度:PH 5.0 - 7.5. 硬度 (dGH): °N. 活動水層:底層. 繁殖方式:卵生. 成吉思汗簡介. 成吉思汗屬於鯰形目巨鯰科(Pangasiidae,英俗名Shark Catfish)。 明顯特徵為高高的背鰭(背鰭第一棘條特別長)體型強悍,游速很快,嘴很寬大,需要大水體來飼養。 混養需注意,體型懸殊的會被之吞食!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形態特徵
    • 生活習性
    • 養殖技術
    • 區別

    淡水鯊魚(Pangasius sutchi )屬圓腹鷶屬,是蘇氏圓腹鷶的俗稱,因體型似鯊而被稱為“淡水鯊魚”,其實和真正的鯊魚並無親緣關係。

    淡水鯊魚又稱虎頭鯊、巴丁魚或八珍魚,主要分布要東南亞一帶,有黑、白、灰三種體色。體長,側扁,背部隆起。頭部扁平呈錐形,短吻。體形頗似鯊魚。

    •中文學名:淡水鯊魚

    •拉丁學名:Pangasius Sutchi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魚體呈紡錘型,形長而側扁。背鰭前方顯著隆起,後部漸側扁。頭較小且扁平呈圓錐形,其背部光滑,一般頭長為體長的五分之一,額寬,吻短,口亞下位,不能伸縮,橫裂,口裂略呈弧形,深度較大。上頜略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密生具細絨毛的彎狀小齒,呈板帶狀,且中間不相連。梨骨及齶骨亦生有同樣的小齒。舌為鏟狀,不游離。唇薄,不發達,具兩對小須,常斷失。頜須一對,很短,可達眼的中部;頦須一對,略長於頜須,可達胸鰭基部。眼大,近圓形,較靠下,位於口裂稍後處,位置偏前而接近於吻端,眼圈紅黃色,眼間隔較寬,中間稍凸。鰓孔較大,鰓蓋膜發達,左右相連,但與峽部不相連。鰓耙五對,較短,呈條狀,小於鰓絲長,各鰓弓僅有外鰓耙,第一鰓弓的外鰓耙明顯,外列鰓耙數為5~6+15~18,其它鰓弓則不明顯。鼻孔兩個,分前、後鼻孔,但距離較近。腹大而圓,沒有腹棱。

    體色有黑、白、灰三種,多作為食用魚飼養,尤其是灰鯊魚最受歡迎,其背部青色,體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紅鯊魚即水晶巴丁魚,多作觀賞魚飼養。

    淡水鯊魚營底棲生活,屬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遊動植物為餌,也攝食人工飼料,成魚則攝食水生植物和人工飼料。該魚十分貪食,故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對環境適應性強,河流、池塘均可養殖,養殖8個月可增重1公斤。該魚性膽怯,遊動快捷,受驚擾在水中不停地跳躍。該魚抗低溫能力差,適溫20~30℃,最佳生長溫度是24~28℃,當水溫降至18℃時,攝食量和活動明顯減少,水溫連續低於12℃開始死亡;生長水質的pH值為6~7.2。適應性與食性。淡水鯊魚耐低氧能力強,適應性廣,但抗低溫能力較弱。適溫20~34℃,最佳生長水溫26~32℃,水溫低於18℃時活動緩慢,反映遲鈍;水溫低於12℃時開始死亡。該魚食性較雜,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餌料,成魚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飼料為食,飼料蛋白質要求28%~32%。

    淡水鯊魚食性雜,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當年魚苗(3~4厘米)養殖4個月,體重可達0.6千克以上。該魚性成熟較晚,飼養3~4年,體重達3千克以上可以進行繁殖。繁殖季節為4月~9月,屬一年一次性產卵魚類。

    飼養

    淡水鯊魚生長在淡水裡,與傳統鯊魚的區別在於可以離開海水,成熟遲,飼養3~4年、體重3公斤以上才能進行繁殖。每年6~9月為生殖季節,每年產卵一次,卵小,粘性,黃綠色,呈透明狀。由於與羅非魚的適溫和飼料要求相似,養成方法也近似羅非魚,但比羅非魚抗病力強。放養魚種的規格為5~10厘米,每年4~5月份水溫在20℃以上開始投苗。一般放養密度:單養每畝2000尾;混養每畝100尾;網箱每立方水體100尾。成活率達90%。

    人工配料

    淡水鯊魚的人工配合飼料蛋白含量魚苗期須在30%以上,成魚在25%~30%。可用以下配方:魚粉20%,肉骨粉5%,小米糠13%,熟豆粕20%,麥麩10%,啤酒酵母粉5%,玉米面18%,麥芽4.5%,豆油1%,雙魚牌礦物元素添加劑2%,雙魚牌複合維生素添加劑1%。在配好的原料中加30%的水,拌勻後製成顆粒飼料。

    病害病防治

    淡水鯊魚的病害防治主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在養殖過程中要經常地做好病害的預防工作,即在飼料中,添加各種維生素。且添加“大蒜素”或“魚菌寧”、“魚服康”等藥品,以防止腸炎、腐皮、疔瘡等病的發生;定期潑灑“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藥品,預防細菌性或病毒性病害的發生。因為淡水鯊魚身體不具鱗片,對化學藥物較為敏感,一般不要使用化學藥物進行治療。 1.腸炎病:病魚行動遲緩,不吃食,腹部膨大,體色變黑,特別是頭部顯得更黑,肛門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打開病魚的腹腔,腸壁充血,呈紅褐色,腸內沒有食物,只有許多黃色的粘液,如不及時治療,病魚會很快死亡。 2.白點病:又叫小瓜蟲病。魚體被小瓜蟲寄生後,病魚的鰭條和皮膚上出現一個個的白點,所以叫白點病。感染了小瓜蟲的魚由於受到刺激,體表和鰓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魚因呼吸困難而死亡。每年的3~5月和8~10月是小瓜蟲的流行季節。15~25℃的水溫是小瓜蟲繁殖的最適水溫,當水溫在10℃以下和26~28℃時,發育停止,28℃以上容易死亡,小瓜蟲主要危害夏花魚種和越冬魚種。 預防方法: 1.放苗種前,用生石灰徹底消毒; 2.發病後,用40%福馬林浸泡; 3.提高水溫。 3.氣泡病:主要發生在魚苗階段,成魚很少見。這種病由三種原因引起。第一,魚池中施了過多的未發酵的腐熟肥料;第二,是由於池水中的N會計師達到飽和狀態引起的,據報導,1升水中含N量達到18.6~19.73便可使魚產生氣泡病;第三,是水中氧氣達到過飽和狀態所引起。池場內的水生藻類,如金魚藻過多,在強陽光進行旺盛的光合作用而釋放大量的氧氣於水中,使水中的氧氣過飽和,在鯊魚的體表、鰭上、鰓上形成許多氣泡,使魚的浮力增加,失去正常的遊動能力而死亡。 預防方法: 1.禁止在魚池中施放未發酵的肥料,施肥和投餌量要適量,防止池塘中的腐殖質過多; 2.清除池中的水草,控制水中的肥、活、爽; 3.往病魚池中加注新水,可防止病情變化,加入新水後,病情輕的魚可以排出氣泡,恢復正常。

    淡水鯊魚和海水鯊魚不是一家。區別很大。海水鯊魚,屬於軟骨性的魚類,沒有鰾,也就是通常說的魚肚,起平衡作用。淡水鯊魚是硬骨性魚類,它和普通的魚沒什麼兩樣,不但有膘,而且也沒有海水鯊魚那么兇猛,相反,膽兒小。唯一能生活在淡水中的真正鯊魚是牛鯊。

  4. 大白鯊 ( 學名 : Carcharodon carcharias, 英語: Great white shark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官方 中文學名為 噬人鯊 [3] ,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 官方中文學名為 食人鯊 [4] ,又名 白鮫 、 食人鮫、白鯊 ,俗稱 白色死神 [5] [6] [7] 是一種大型的 掠食性 鯊魚 ,出沒於各個主要的 大洋 ,在所有主要沿海表面水域都能找到。 大白鯊最早的 化石 出現於 中新世 ,是 食人鯊屬 (Carcharodon)唯一現存的成員,屬於 活化石 物種 。 它的體型引人注目,成年時,體型較大的雌性個體可以長到6.4米 (21呎)以上,體重可達1,905-2,268公斤 (4,200-5,000磅)。

  5. 大白鲨体型龐大是世上现存最大的 掠食性鱼类 ,为許多 海洋哺乳动物 的主要天敌,另也会猎食 海鸟 和其他 鱼类 等一切能捕杀到的海洋生物。 大白鯊與多數鯊魚相同是機會主義者於適當時機見到適合的獵物就會攻擊並無所謂理不理想的獵物。 相較之下 公牛鯊 攻擊人類的紀錄遠比大白鯊攻擊紀錄來的多,甚至有些公牛鯊攻擊事件常被誤認為是大白鯊攻擊。 [12] 此物种现被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列为“易危”, [2] 同时亦出现在《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的附录二中。 [13] 分类. 卡尔·林奈于1758年首次给予此物种 分类学名 ,称之为“ Squalus carcharias ”。

  6. 大白鯊(學名: Carcharodon carcharias ),又稱 噬人鯊 ,是最的食肉魚類,身長可達6.5米,體重3200公斤,尾呈新月形,牙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牙長10厘米,大型進攻性鯊魚。 但正因為其特別巨大型,可以認為已經是 食物鏈 最終極獵食者,即最高級消費者。 大白鯊分布於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但常會進入 內陸水域 。 它們最喜捕食 海豹 、 海獅 ,偶爾也會吃 海豚 、 鯨魚 屍體。 大白鯊最早出現於中新世,是唯一現存的 噬人鯊屬 的成員。 因此其生存非常困難,可以說每一隻大白鯊的存在都是生命進化的奇蹟,恰如白堊紀的恐龍一樣。 由於大白鯊的數量正不斷減少,瀕臨滅絕,故大白鯊現已被列為世界保護品種,禁止獵殺。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