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 發病原因. 雖然這種畸形患者中的絕大多數直至青春期才出現明顯的表現,但目前仍認為其是一種先天性異常。 (二) 發病機制. 本病是由橈骨遠端骨骺生長紊亂所致,主要是內側1/3骨骺,因生長減慢,過早閉合而致橈骨縮短,使下尺橈關節漸向掌側脫位,手向掌側和尺側偏斜,因尺骨仍為直線方向生長,則尺骨下端頂出於皮下,而橈骨下端相對縮短。 先天性遠端尺橈關節半脫位診斷. 依據臨床表現及X線檢查,即可成立診斷。 嚴重的橈骨遠端壓縮骨折若治療不當可造成橈骨短縮,掌屈畸形,尺骨莖突外突,但兩者不難鑒別。 先天性遠端尺橈關節半脫位治療. 先天性遠端尺橈關節半脫位西醫治療. (一) 治療. 對畸形較輕,疼痛及功能影響不重者,不必處理。 生長期兒童患者應加強功能鍛煉或用支具保護,以免畸形進一步發展。

  2. 匐行穿孔性彈性組織變性症狀 初發為淡紅色或正常膚色的角化性丘疹,頂端扁平或錐形,直徑約2~5mm,中心可出現角質栓,皮疹排列為環狀或半環狀,有匐行性發展趨勢,中央皮膚可輕度萎縮,膚色淡,瘙癢輕,本症好發於青年男性,皮疹多發於頸側,也可發於顏面,四肢和軀幹,經過緩慢,病程 ...

  3. 腕槍刺狀畸形症狀 患者腕背伸位跌倒,手掌著地後,感腕部劇痛,不敢活動,腫脹尤以局部腫脹明顯,有時可見皮下淤血,手指處於半屈曲休息位,不敢握拳,需要健手托扶患手方能減輕些疼痛,如近側斷端壓及正中神經,則有手指麻木等正中神經功能障礙表現。

  4. (一)發病原因.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病原體為普氏立克次體,呈微小雙球桿菌狀,長0.3~0.6μm,寬約0.3μm,通常寄生於病人的血管內皮細胞內和體虱的腸壁上皮細胞內,病原體對熱,紫外線和一般化學消毒劑極為敏感,56℃ 30min或37℃ 5~7h即被殺滅,對低溫,乾燥有較強耐受力,-20℃以下可長期保存,在乾燥虱糞中可保存活力達數月,莫氏立克次體在形態,染色和對熱消毒劑等的抵抗力均與普氏立克次體相同,無法區別,但它對豚鼠,大白鼠和小白鼠極為敏感,注射後致豚鼠發熱,陰囊高度紅腫,致小白鼠,大白鼠發熱,致死,而普氏立克次體所致豚鼠的陰囊反應遠較莫氏立克次體所引起者為弱,它對小白鼠,大白鼠也缺乏致病性,故用豚鼠,小白鼠或大鼠接種試驗,以區別普氏和莫氏立克次體。 (二)發病機制.

  5. 一、刺灸法. 1、治則:清熱解毒,行氣和血。 督脈統率諸陽,故瀉身柱、靈台以疏洩陽邪火毒,兩穴為治療疔瘡之經驗穴,陽明多氣多血,取合谷以清洩陽明火毒,委中為“血卻”,刺血以清洩血熱。 2、隨證配穴:根據患部所屬經脈,循經取穴。 生於面部屬陽明經者—商陽、內庭;屬少陽經者—關沖、足臨泣;屬太陽經者—少澤、足通谷;發於手者,可取足部同名經腧穴;發於足者,取手部同名經腧穴;高熱—十宣或十二井穴點刺出血;神昏—人中、中沖、內關;紅絲疔可從紅絲止點沿紅絲向起點點刺,洩惡血。 3、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 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二、挑治法. 1、選穴:脊柱兩旁尋找丘疹樣陽性點,或取心俞、脾俞等。 2、方法:常規消毒,用三稜針或粗針挑取白色纖維樣物,每次取2~4處。

  6. 鉍中毒症狀 急性中毒主要由於經口進入,病兒可有噁心,嘔吐,流涎,舌及咽喉部疼痛,腹痛,腹瀉,糞便黑色,並帶有血液,還有皮膚,粘膜出血,頭痛,痙攣等,由於肝,腎損害,可致肝大,黃疸,尿內出現蛋白及管型,甚至發生急性肝,腎功能衰竭,應用大量次硝酸鉍,可同時出現亞硝酸鹽 ...

  7. 裂谷熱(別名:立夫谷熱,立夫 山谷熱)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裂谷熱症狀 潛伏期3~6天,驟起高熱(38~40 ),可為雙峰熱,熱程可達1周,並有畏光,劇烈頭痛,肌痛及相對緩脈,常無皮疹,偶有皮膚黏膜小出血,罕見大出血,恢復順利,白細胞計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