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 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 喻指军事指挥员若要树立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就需立志。

  3. 正德 十五年(1520年)前后,王守仁正式揭橥“ 致良知 ”宗旨,其工夫重点由“诚意”转向“ 致知 ”:“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虚;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妄。

  4.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5. 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 明朝 思想家 王守仁 提出来的 哲学 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知行合一, 致良知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1] 中文名. 知行合一. 拼 音. zhixingheyi. 提出者. 王守仁(王阳明) 类 型. 科学实践理论. 属 性. 汉语词汇. 范 畴. 哲学. 提出时期. 明武宗 正德四年(1509) 目录. 1 历史由来. 2 主要释义. 3 哲学特点.

  6. 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筑室阳明洞中,后曾创办阳明书院,故号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改兵部。因反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7. 编辑. 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 以守仁忤 刘瑾 ,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 旋以《 会典 》小误,降右侍郎。 瑾败,乃复故,无何卒。 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 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