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6日 · 【步驟一】把否定批判憋回去! ——你以為你在否定行為,孩子以為你在否定他. 當我們說:「不準哭! 」「不要鬧了! 」「你又亂丟東西! 」「怎麼那麼皮! 我們心裡可能是想糾正孩子此刻的行為,但孩子心裡接收到的是「媽咪不喜歡我,媽咪在否定我⋯⋯」 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孩子的 自我價值感低落,甚至覺得不被愛,長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我們能做的,就是戒掉一時的嘴快! 【步驟二】描述情境、命名情緒.

    • 什麼是分離焦慮?
    • 為什麼要好好的處理分離焦慮?
    • 蝦咪?媽咪也會有分離焦慮!
    • 克服分離焦慮的五大重點

    孩子到了幼稚園的哭泣、耍賴、抱著爸媽不肯走,當媽咪離開時,孩子緊抱著安撫物、咬手指來降低焦慮,還有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等等的行為,都代表著孩子的分離焦慮。這篇文章所指的分離焦慮並不是DSM-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裡的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而是『幼兒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害怕自身安全及擔心不知何時能再見面,因此表現出超乎預期的過度焦慮,在外顯行為的部分,主要是抱著父母不放、大哭、倒在地上耍賴、恐懼等等。 各位父母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隨著孩子在7~9個月開始進入『選擇性依附』階段,就開始特別會黏某個大人,也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一旦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就會大哭、不安等情形,這狀況直到孩子兩歲才趨緩。

    國外學者Howard(2011)曾針對2080個家庭樣本進行為期五年的縱貫研究,發現嬰幼兒早期曾與媽咪分離一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這樣的孩子在3歲時個性會變得比較消極,3~5歲之後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也比較容易出現負面的親子關係,足見嬰幼兒早年依附關係對其社會適應及認知等發展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害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趁著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會更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及不信任感,因此,如何好好的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減少對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的衝擊,真的是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一般來說,網路上許多親職教養文章提到的幼兒分離焦慮都是指孩子,然而,依附關係是雙向的,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媽咪與孩子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害怕、悲傷、不捨、罪惡、愧疚等等的感受,外顯行為則是依依不捨、欲走還留、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 其實這些屬於媽咪本身的分離焦慮,然而,當孩子感受到媽咪的不安與害怕,或是感受到媽咪不信任幼稚園這個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更加深了。

    (一)生活技能的學習

    許多孩子之所以會不喜歡上學,往往不只是因為與媽咪分離,而是因為上學代表著很多挫折及壓力。上幼稚園之前可能父母覺得孩子太小,因此生活大小事都是父母幫孩子全部打理好,上幼稚園之後要自己穿襪子及鞋子、整理物品,還有上廁所、洗手等的衛生習慣,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及的生活技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練習,如果什麼都不會,孩子很可能因為挫折及壓力而更討厭上學,因此,父母開始讓孩子慢慢學著練習這些生活技能吧!

    (二)提早為進入幼稚園做準備

    國內研究顯示,當孩子在入園前做好進入幼稚園的準備,可降低媽咪及孩子面對新環境時的不安感受,可以如何提早進行呢? 1. 和孩子一起購買入園物品 帶著孩子一起購買進入幼稚園需要用到的產品,除了可以協助孩子增加入園的準備度,也能引發孩子上學的好奇心。 2. 循序漸進地增加團體活動 受到少子化的影響,目前的家庭大多只有1或2個孩子,因此孩子從小與其他孩子一起活動的頻率偏低,不妨在進入幼稚園之前就先從親子課程開始,坊間有許多免費的親子課程、親子共讀活動,先帶孩子從人數較少的小團體開始進行,等孩子比較適應,再慢慢擴展到人數較多的大團體,讓孩子感受到與其他孩子在一起互動時的開心、快樂,以及觀察學習其他孩子的互動方式,也可以減少孩子初次入園的分離焦慮。 3. 規律的生活作息 雖然每個幼稚園的課程活動不同,但是晨間活動、午餐、午睡及點心時間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媽咪能在孩子入園之前就先幫孩子建立生活作息,其實也是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4. 帶著孩子認識新環境與老師 許多孩子是到幼稚園的第一天才看到老師,可以想像到時孩子分離焦慮的強度會很強烈~可以先讓孩子知道從家裡到幼稚園的路線,如果可以的話...

    (三)預告的重要性

    除了初次入學的分離焦慮,其實星期一症候群、放長假後的第一天上學也是孩子分離焦慮很高的時候,預告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降低不安的感覺。例如:拿著日曆跟孩子說:『這一天開始上學,你可以認識新朋友,還有學到好多新東西。』『你看看時鐘短針指到4,長針指到0,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我保證會做到喔!』一旦向孩子預告了時間,家長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發狀況也要跟孩子說,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2. 2017年11月6日 · 媽咪愛整理了 資深幼教老師提供的「一個心法,五個執行細節」 從實戰面來看,教妳如何擁抱孩子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首先我們要知道,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 當孩子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他其實沒辦法把心中的情緒和想法好好說清楚. 通常眼淚的背後隱含的是「對失去、被拋棄的恐懼」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 當孩子還不太能夠理解「物體恆存」這樣的概念之前. 媽媽的離去,很容易被解讀成「媽媽不要我了」「消失了就不會回來了」等恐怖的念頭,進而產生巨大的恐慌無助.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爸媽會覺得「我都有好好跟他解釋過啦! 為什麼還是一直哭、講不聽? 因為這是感性層面的信念,就算孩子理智上聽懂了,也不代表心裡能接受. 情感上的需求,實在不應該期待用理智就能簡單解決.

    • 盧瀚霆1
    • 盧瀚霆2
    • 盧瀚霆3
    • 盧瀚霆4
    • 盧瀚霆5
  3. 2024年1月25日 · 副食品如何添加? 直到何時可以開始跟著大人吃? 目錄. 1. 嬰幼兒食物這樣吃. 2. 看圖秒懂副食品三階段! 3. 1歲就可跟著大人吃. 4. 育兒小叮嚀. 嬰幼兒食物這樣吃. 相信一定有爸媽感到疑惑,為什麼嬰幼兒的食物分為母奶/配方奶、副食品、一般食物? 其實這和嬰幼兒成長發展階段的營養所需有關。 當寶寶出生後,主要是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其中母乳中的蛋白質含量適當,主要型式為乳清蛋白,可保護寶寶的腸胃道,增加孩子的免疫力。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隨著嬰兒腸胃道逐漸成熟,爸媽可在4~6個月時就可以開始逐步給予副食品,降低缺乏營養素的狀況發生。 在此強調一下,不管是母乳或配方奶哺育,當孩子滿6個月時,務必開始添加副食品,否則孩子會有營養不足的危機.

  4. 2017年4月22日 · 幼兒摒息症的成因和症狀表現. 幼兒摒息症,目前沒有儀器或檢驗可以診斷,確定診斷主要是靠家屬描述的病史。 此外,它 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推斷是 因為呼吸調節系統尚未健全所導致。 若孩童本身患有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神經系統疾病,例如癲癇;及缺鐵性貧血,疾病發作可能更頻繁,症狀也會更嚴重。 症狀表現通常是在孩童受到驚嚇、疼痛的刺激、或生氣、遭斥責後,短暫劇烈哭泣,接著呼吸便突然停止。 由於腦部缺氧,臉部、嘴唇慢慢地開始變紫青色,並失去意識,身體肌肉軟弱無力;若持續更久,可能會出現抽搐現象,發作時間維持數秒鐘到數分鐘不等,多數孩童會自行恢復. 優惠活動. 疾病發作時的處理.

  5. 2015年8月17日 · 上幼兒園是一大挑戰. ☛ 事前篇. 1. 討論與描述. 假如我們今天要帶孩子去幼兒園,在正式上學之前,就要和孩子討論去幼兒園要幹嘛,描述幼兒園長什麼樣子、幼兒園在哪裡、幼兒園有些什麼人。 2. 給予後路與絕對支持. 不妨承諾孩子「如果你今天去幼兒園覺得不喜歡,我們可以離開」並明確表示「支持孩子要離開的決定」,這麼做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鼓勵孩子參與新環境。 就算孩子一開始總是選擇離開,父母也不用太沮喪,只要孩子的安全感累計到足夠程度,就會跨出勇敢的第一步囉! 3. 不要過分鼓勵與比較. 盡量避免「你很棒! 媽媽知道你一定可以! 」或是「你看XX(人名)做得到,你也可以!

  6. 2024年6月25日 · 卵泡期激素六項概述. 卵泡期激素六項通常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睪酮(T)和泌乳素(PRL)。 這些激素在女性體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協同工作,確保月經周期的正常進行和生育能力的維持。 卵泡期激素六項正常值. 卵泡刺激素(FSH):正常值為3.5-12.5 mIU/mL。 FSH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卵泡的發育和成熟。 黃體生成素(LH):正常值為2.4-12.6 mIU/mL。 LH在卵泡期逐漸升高,達到峰值時觸發排卵。 雌二醇(E2):正常值為12.5-166 pg/mL。 E2是卵巢分泌的主要雌激素,對維持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徵的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孕酮(P):正常值為0.2-1.5 ng/mL。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