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秦觀的詞作,感受柔婉纖細,基調淒涼哀傷,表達含蓄幽遠,用語輕淡曉暢,被認為是 婉約詞 藝術特色的典型體現,對 周邦彥 、 李清照 等詞人有著深刻影響。 生平. [編輯] 秦觀手書《摩詰 輞川圖跋》 無錫 惠山 秦觀墓. 秦觀家族早先世居 江南,後遷至 揚州 高郵 (今 江蘇 高郵)。 北宋 皇祐 元年(1049年),秦觀祖父赴 南康 (今 江西 廬山)任官,行經 江州 (今江西 九江),秦觀即出生於此。 五歲返高郵。 秦觀父親遊學 太學,對 王觀 極為欽佩,歸鄉後以其名字為兒子命名。 [2][3] 秦觀青年時期志強氣盛,意圖攻略 遼 、 夏;又與 孫覺 、 道潛 等文人交好。 元豐 元年 (1078年),舉進士不中,歸鄉作〈掩關銘〉。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 扬州 高邮(今属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人物关系
- 主要作品
- 人物争议
- 后世纪念
[qín guān]
北宋文学家
展开5个同名词条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
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复命为宣德郎,同年于藤州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其诗清新婉丽,因《满庭芳·山抹微云》词赢得“山抹微云君”的雅号。他毕生追随苏氏兄弟,词风独创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情调略显柔弱与凄凉。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劝善录》《逆旅集》等。
早年生活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出生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至和二年(1055年),父亲游太学归来,因同学王观及其堂弟王觌有文名,因此而给其命名为秦观。 秦观少时豪放俊秀,慷慨之情溢于文词之间。 嘉祐三年(1058年)时即略通《孝经》《论语》《孟子》的要旨。 熙宁二年(1069年),秦观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 熙宁五年(1072年),孙觉任吴兴太守,秦观因为是其亲戚而成为其幕僚。在孙觉的指导下,他开始读兵家书,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又作有《吴兴道中》《陈令举妙奴诗》《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等诗。 熙宁八年(1075年),显之长老住在高邮,秦观与之游,作有诗文多篇。同年,秦观岳父去世,两日后岳母蔡氏以死相殉。秦观作《徐君主簿行状》《蔡氏夫人行状》《蔡氏哀词》。 熙宁九年(1076年),孙觉因祖母去世回高邮守孝闲居,僧参寥来高邮,秦观得以结识参寥。八月,秦观、参寥陪同孙觉前往历阳惠济院拜访漳南道人昭庆。期间沐浴温泉、游龙洞、谒项羽祠,作诗三十首、《汤泉赋》一篇。 熙宁十年(1077年),秦观闲居高邮,从事耕作。期间作有《田居四首》及《纳凉》诗。九月,漳南道人来高邮,秦观应邀作《游汤泉记》。
拜入苏门
元丰元年(1078年)春,秦观在家读书准备应考。因孙觉将要赴任,秦观作《奉和莘老》《次韵莘老》诗相送。四月,准备入京应考,途径徐州,携李公择书拜谒苏轼,这是他与苏轼的初次见面,并正式成为其门下士,作有《别子瞻》《戏云龙山人二绝》诗。同年,秋试落第,过泗州东归,参寥作诗安慰,苏轼有和作,并有书。秦观回到高邮后,作有《掩关铭》《叹二鹤赋》《黄楼赋》。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苏辙兄弟常有书信往来。并作有《南乡子·妙手写徽真》词。年底,代替参寥作《与钟公实启》一文,并有《寄孙传师著作》诗。 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十五日,秦观作《五百罗汉图记》。同年春,作《次韵参寥三首》诗。三月,苏轼自徐州徙知湖州,途径高邮,与秦观、参寥相会,三人结船过无锡、游惠山。六月,赴会稽看望祖父,得以结识太守程师孟(即程公辟),与之游鉴湖、访兰亭,谒大禹庙,留下不少诗篇。有《望海潮·秦峰苍翠》《满庭芳·雅燕飞觞》《南歌子·夕露沾芳草》《虞美人·行行信马横塘畔》等词。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秦观前往湖州看望。八月,过杭州,与参寥月夜游西湖,谒辩才大师于潮音堂,应邀作《龙井记》《龙井题名记》。年底,与程师孟辞别。 元丰三年(1080年),秦观在高邮闭门读书。同年春,作《寄程公辟》《竹诗》等诗。苏辙被贬迁途径高邮,秦观伴其游扬州。同年,鲜于侁任扬州太守,以礼相待秦观,秦观为其作《鲜于子骏使臣生日》诗,《扬州集序》,《望海潮·星分牛斗》词。同年秋,黄庭坚、李之仪等先后途径高邮,与秦观相会,相与唱和,秦观称黄庭坚为“江南第一等人物”。
落第闲居
元丰四年(1081年)春,叔父秦定入京改官,秦观侍奉祖父回到高邮,安厝亡婶于扬州。同年夏,与弟秦觌、秦觏习制科之文。同年秋,在扬州应省试,作《中秋口号》诗。十月,作《徐氏夫人墓志铭》。冬末,作《与苏公先生简》,致书苏轼,言及兵法、治盗等策论。 元丰五年(1082年)春,秦观应礼部试落第。西游洛阳,作《白马寺晚泊》《春日杂兴》诗,《望海潮·梅英疏淡》《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词。至黄州会见苏轼,结识陈季常。秋归高邮,作《圆通禅师行状》文,赋《长相思·铁瓮城高》词。 元丰六年(1083年)春,秦观作有诗词多首,追忆往日交游。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作《兰亭跋》、书《兰亭序后》。闲居无事,作《蚕书》。编《逆旅集》。九月,王观母亲去世,秦观为其作《李氏夫人墓志铭》。辑《精骑集》。同年,作有《银杏贴》及《对淮南诏狱》诗。 元丰七年(1084年)春,王巩自宾州放归,秦观作《次韵马忠玉喜王定国还自宾州》。十月,秦观前往润州,与苏轼同游金山,有诗多首,如《宿金山》《金山晚眺》等。十月末,与苏轼告别,苏轼赋词以赠。返回高邮后,秦观编《淮海闲居集》。赴京师前,为投谒,作有《谢王学士书》《谢曾子开书》。岁末,西行赴京师。
词作
秦观词历来被看作是“词家正宗”“词家正音”“词坛领袖”。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与秦观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坎坷的仕宦经历有关,也是其借鉴与学习前人和同时代优秀作家的结果。秦观的个性特征是非常鲜明和独特的,早年胸中的一股英豪之气虽在其诗、文和词作中屡有体现,然纯真多情、锐感柔弱仍是其性格因素中的主导方面。多年坎坷的应举之途以及从政后复杂残酷的党争背景都是促成其词风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在艺术渊源方面,秦观显然是一位善于借鉴前人的作家。《淮海词》中是很容易找到花间词和南唐词的痕迹的。宋朝作家中,柳永与苏轼应该说是对秦观影响最大的两位了。对于柳永的词风,尽管秦观有着某种抑或主动抑或被动的抵触,但是,秦词学柳是毋庸讳言的。对于当时执文坛牛耳的苏轼,秦观虽与其在性格特征、创作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作为苏门的重要作家,苏轼的一些堪称革命性的词学理念无疑对秦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秦观词的分期,以绍圣元年秦观身陷党争之祸被贬处州为界,可将秦观词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以前,秦观的人生大概经历了在家耕读、漫游、应试和任职蔡州、京师两个阶段。这一时期是秦观一生中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秦观多情锐感却又不乏宏图壮志,但随着科场失利的打击和从政后旧党内部的相互倾轧,秦观渐次丧失了早年的英气,感伤情绪也逐渐弥漫在他的词作中。这一时期是秦观词创作的高产阶段,不少令其扬名词坛的恋情词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凄美的意境、幽约的情怀和柔婉的风格是秦观前期词突出的艺术特色。 (一)凄美的意境 在秦观前期的词作中,营造一种凄美的意境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秦观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凄清迷离的景物巧妙地表达出来,夕阳流水、草木花鸟无不浸透着作者那浓浓的离愁别恨和伤感情绪。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满庭芳》,词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是秦观在与他相恋的一位越地女子(应是歌妓)离别时所作,而在那个年代,这种离别,很有可能就意味着永别。所以,全词弥漫着一种令人无比伤感的离愁别绪,凸显出作者那种凄苦、留恋和无奈的心境。在作者的眼里,会稽城外那个冬日的黄昏,所有的景物似乎都浸染着忧伤和离愁。作者运用远山、微云、衰草、画角、谯门、征棹、离樽、暮霭、斜阳、寒鸦、流水、孤村、高城、灯火等一系列意象进行有机组合,将自己心中对恋人的那份眷恋、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凄美意境,千载之下,仍令读者为之唏嘘不已。因此,此词一出,不但广传淮、楚,而且远播京师,令秦观在当时的词坛声名鹊起,秦观也因此词赢得了“山抹微云秦学士”(苏轼戏称之)的美誉。其实此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乃是秦观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很好地融合于特定的景物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意境,正如王国维所云:“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在秦观前期的词作中,还有一首著名的《八六子》,也同样写得凄美动人、情浓境深,词云: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类似这种风格的词作在秦观前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望海潮·梅英疏淡》《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等。借助于构建一种凄美的意境来渲染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这本身就非常暗合词擅长抒情的体性特征。 (二)幽约的情怀 秦观是一位非常敏感心细的词人,他早期的一些词作中往往飘荡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幽微隐约的情怀。这种情怀时明时暗,时显时隐,颇具一种现代朦胧诗的味道,且别有一种恍惚迷离的美感。这一类词作尽管缺乏深刻的社会性内涵,但却自有一种别样的动人心弦的艺术特质。如那首久负盛名的小令《浣溪沙》,词云: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显得非常的另类和奇妙,作者到底想表达些什么,词里面根本就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这首词没有比喻、没有寄托,没有浓浓的身世之感,有的似乎只是一种淡淡的闲愁。也许是作者在某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那颗敏锐的心灵若有所动有感而发吧。秦观是一个内心非常纤细善感的词人,也许在常人眼里,春日的晓阴、漠漠的轻寒、静寂的小楼、绵绵的春雨是极其普通的事物,可在少游眼里,这一切似乎都促使他想说些什么而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大概就是冯煦所说的少游的词心吧。 秦观词中这种幽约的情怀往往表现为一种淡淡的伤感和莫名的愁绪,而这一种不可名状、飘渺幽微的愁绪是重言志功能的传统诗歌很难表达的。秦观这一类表达幽约情怀的作品正体现了词这一种新兴诗体特有的抒情优势。伴随着音律谐美、参差错落的句式,这种幽约的情怀更加体现出词在本质上的一种细致精微的特美,他的另外一首小令《画堂春》即为代表: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此词上半阕描写暮春时节的小园景色。落红飞舞,欲晴还雨,杜鹃哀啼,春意阑珊,让人产生一种不言愁而愁自现的感慨。下半阕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脉脉的落日余晖中,主人公手捻花枝、欲采不采、放花无语的特写,更具一种幽微的特美。虽不清楚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具体的情感,但却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那一缕淡淡的忧愁,这是一种特有的亦哀亦美的审美冲击。 (三)柔婉的风格 柔婉是秦观前期词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秦观词柔婉的风格除了体现在他善于抒发柔婉纤细的情感外,语言柔婉和意象柔婉也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1、语言柔婉 运用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那丰富而又缠绵的情感是秦观词创作的重要手法。据山东科技大学杜立新的统计,在《全宋词》所收集的52首秦观词中,“柔”字出现了8次,“轻”字出现了25次,“小”字出现了25次,“淡”“幽”“丝”“细”“微”等轻柔的字眼共计出现了58次。这些柔婉纤细的字眼的大量使用,更加彰显了秦观词那特有的轻柔之美。如上文提到的那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在这首词中,正是由于作者别具匠心地采用了“轻”“小”“幽”“丝”“细”等柔婉的字眼,从而使得作者心中那一缕看不见摸不着的淡淡的闲愁变得那样的富有感染力,那样的触动读者的心弦。拿主题相似、同负盛名的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与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相比,也能看出秦观词用语柔婉的特点。柳词中用“寒蝉凄切”“兰舟催发”“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等凝重的语言来烘托离愁别恨,而秦词则选用“微云”“衰草”“烟霭”“斜阳”“暗解”“轻分”等柔婉的字眼来表现自己那浓浓的离愁,用语虽轻,却同样收到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2、意象柔婉 除语言柔婉外,意象柔婉也是秦观词重要的特色。秦观特别善于选用那些纤柔丽婉的意象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如落红、流水、衰草、垂柳、飞絮、残月、斜晖、碧云、丝雨等。如其早期的另一首《满庭芳》,词云: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这首词是秦观早年游历扬州时的作品。作者借助于飞燕、红英、榆钱、秋千、绿水、杨柳、秦筝、豆蔻、疏烟、淡日等一系列柔婉的意象,既写出了春日里的古城扬州那特有的盎然生机和妩媚风流,也隐约可见作者那份游赏的快乐中所透出的一丝惆怅和感伤,这真是一种细腻而又柔软的感伤啊。 也许是因为秦观的家乡乃苏中水乡的缘故吧,在所有柔婉的意象中,水意象可说是秦观最钟情的一个了。在秦观的笔下,柔情似水,闲愁似水,思念似水,悲痛似水……水的轻灵流动正像秦观心中那绵延不绝的情思一样悠长、婉转。《淮海词》中有大量运用水意象的句子,如: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鹊桥仙》 寸心乱,北随云暗暗,东逐水悠悠。《风流子》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望海潮》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流溪沙》 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鼓笛慢》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江城子》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如梦令》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阮郎归》 水意象的大量运用为秦观词增添了一种清丽婉转的美感,使得作者所要表现的复杂抽象的情感体验更富形象性,更易被读者所接受。 用柔语、选柔象、抒柔情共同构建了秦观词那特有的柔婉风格。“婉”也许是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共有特征,而“柔”则更鲜明地体现了秦观词创作的个性。尽管南宋胡仔批评道:“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但这种摇曳轻灵的柔婉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表现词的那种有别于诗的特质。 后期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开始重新启用新党人士。于是苏轼、苏辙、范存仁、吕大防等旧党重臣悉数遭贬。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当然不能幸免。他先是由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出为杭州通判,在赴任途中又因御史刘拯论其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1096年)起又被削秩编管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开始了他一贬再贬、客死南荒的悲惨命运。绍圣以前的秦观尽管也曾遭受过两次落第的打击,从政后也受到过旧党内部洛党、朔党官员的弹劾,但那时的秦观对未来毕竟还抱有许多幻想,对仕宦生涯还有一份期待。而绍圣以后的秦观,悲观情绪极度弥漫,对前途彻底丧失信心,体现在创作上,词风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凄厉成为其后期某些词作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而难以释怀的沉痛之感则更是始终充斥于其后期的词作中,读之令人心碎。 (一)由凄婉转为凄厉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作为伤心词人的秦观,其前期的词作固然亦不乏伤感和忧愁这类主题,但那毕竟还只是一缕淡淡的伤感和忧愁,读者在品读这类词作的时候有时甚至还会体味到一丝恬静和清幽的美。而绍圣以后秦观的某些词作真的就恰似王国维所形容的凄厉了,其在郴州所作的《踏莎行》一词堪称这种转变的典型例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 这首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被编管郴州之时。宋代官员获罪,轻者曰送某地居住,稍重谓之安置,再重谓之编管。可以想见,编管郴州对于秦观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这首词的发端,即为全篇奠定了凄厉的基调。当然,这种凄厉并不是声嘶力竭的呼号,而是于从容舒缓之中蕴藏着一种激越的苦痛情绪。“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心灵的避难所。可此时身处郴州的秦观,重重的浓雾遮没了楼台,昏暗的月色下难见渡口,他原本希望可以眺望一下心中的桃源仙境,可云遮雾障,他什么也看不清,心中的那份凄苦可想而知。于是,作者只得发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慨叹,真是声情凄厉,感人肺腑。凄清孤寂的旅馆里,凝聚着阵阵袭人的的寒气;血色残阳的余晖中,象征哀伤的杜鹃鸟在凄厉地啼叫着。此景此境,让秦观这位身处贬地且多愁善感的落魄词人情何以堪。亦让后世的读者们情何以堪。难怪王国维要谓之“凄厉”且称之为“有我之境”的典范了。 秦观被贬之后这种凄厉风格的作品还有许多,如其在南迁途中所作的《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以及在郴州所作的《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等词。这些作品都善于选取一些如残阳、冷江、饥鼠、寒风、孤馆等凄厉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悲苦绝望之情,从而让作者心中的那份远贬南荒的谪迁之苦,那份背井离乡的凄凉之情跃然纸上。 (二)难以释怀的沉痛之感 面对绍圣元年的这次残酷的政治打击,心胸开阔的苏轼也许可以从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而本性善感柔弱的秦观却再也无法从绝望与悲痛中解脱出来。锐感的秦观也许已经意识到这一次的被贬将意味着此生已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所以在离开汴京之前,他就已经创作了两首极为凄婉的词《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和《望海潮·梅英疏淡》,表现了他对元祐年间任职京师岁月的无限留恋之情。在赴处州贬所的途中,他又忍痛送走了自己心爱的侍妾朝华。刚到处州,等着他的就是“使者承风望指,候伺过失”(《宋史·秦观传》)这险恶的政治环境。他的心中剩下的只是落寞、回忆、绝望与悲痛。因而绍圣以后秦观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并且始终难以释怀的沉痛之感,这种词风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结束。这种对生命的沉痛之感不仅深深感染了与之命运攸关的同门师友,也强烈震撼着后世无数文人的心灵,例如他在处州时所作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词巧妙地将写眼前之景,忆昔时之欢,抒今日之痛紧紧融合在一起,层层递进,愈转愈深。处州城外的春天,阳光明媚,绿水潺潺,鲜花盛开,莺声婉转,可在秦观这位伤心迁客的眼里,面前的这一切美景没有带给他一丝的快乐,甚至更加刺痛了他的那颗本已破碎的心,周围一切美好的景色此时在作者的眼中都是如此的让人触目惊心。回忆起昔日在京城与同门师友欢洽相处、携手同游的西池往事,此时孑然一身、日渐消瘦的秦观感慨不已。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风华光艳的青春,与师友诗酒唱和、同游共宴的欢愉,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烟消云散了。此时的秦观已经预感到自己此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日边(代指帝都)去施展自己的治抱负了。望着镜子里那憔悴黯淡、光华不再的面容,他不禁发出了伤心欲绝、沉痛不已的慨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在万点落红的纷纷飞扬中,作者那生命的春天也将飘然远去。而以海喻愁,可见其谪恨之深广,愁苦之浓烈,绝望之彻底。 像这种充满沉痛之感的作品在秦观后期词的创作中绝非个例。翻开《淮海居士长短句》,会发现秦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将谪迁之痛表现得最为浓烈最为执着的作家之一。他在南迁途中所作的《如梦令》中有“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的句子;在长沙所作的《阮郎归》则更发出了“人人尽道肠断初,那堪肠已无”这样沉痛至极的悲慨。在雷州最后一次见到苏轼时,面对同被贬至海角天涯且多年未见的老师,秦观的沉痛之感让人心碎。他在送给老师的《江城子》中这样写道:“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此时的秦观已经不想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他的那份沉痛之情,多年的贬谪岁月早就让这个本就善感的词人心已死,梦已断。
诗作
秦观集中现存有诗四百三十多首,就数量而言秦观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是从元丰元年到元丰二年,即从他30岁至32岁这三年间,有诗101首;第二次是从元祐三年到元祐八年,即从他40岁至45岁的六年间,有诗142首。其他时期的诗创作相对较少。参考秦观诗创作的量化统计分析,结合他的诗歌内容、思想及风格变化,可将其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 从秦观诗歌创作发端开始至熙宁十年(1077年)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秦观的主要活动为居家读书和出游。与宋代其他文人一样,秦观居家读书的目的也是仕进。而为了提高知名度,秦观还广泛结交名士、官员和高僧,并且以出游来扩开眼界,增强其影响范围,为出仕作准备。这一时期,秦观的外出游历主要有两次:一次是熙宁九年春,访李公择于湖州;一次是同年夏末,与孙莘老、参寥子(道潜)游历阳之汤泉,并至乌江拜访阎求仁,谒项羽庙。这两次远游激发了秦观的诗情,其间他共留下了十二首诗。这些诗的内容都与游历有关,其中既有行程所见所闻的素描写生,如“悠悠旁舍见汲井,轧轧隔林闻輓车”(《马上占口二首》其一);又有与友人共游山水的无限情趣,如“法流水接诸天上,神瀵香闻一国中”(《题汤泉二首》其一)。这一时期虽然是秦观诗歌创作的发端期,但是其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却缺乏青年所应有的激情和朝气。从风格上说,该期秦观诗中“工整华丽”确有之,但主要是清新淡雅,和煦温婉,如“明月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其清雅格调已开秦观后来诗基本风貌的先河。 二 从元丰元年(1078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第三次入京应试、登焦蹈榜进士前,这是第二时期。这期间,秦观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三次进京入试和赴越省亲。其间共存诗一百二十三首。从元丰元年至元丰三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秦观共存诗一百零一首,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秦观经历了第一次赴京应举失败,相识苏氏兄弟,与苏轼同船南下如越省亲并游历吴越大地,交结程师孟并与之往来甚欢等诸多事件。人生阅历的丰,个人视野的开阔,极大地拓掘了秦观的诗材,而同苏轼等人的唱和酬答也提高了他的诗艺,促使他的诗歌创作急剧增多。 这一时期,因为交际面的扩大,眼界开阔,秦观胸襟舒展,因而诗境也随之阔大。从风格上说,秦观此期诗歌风格呈现多样化态势。其中,既有“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的豪情壮志,又有“潭潭故人井邑,猗猗上宫兰。……不食自清渫,莫服更幽闲”(《春日杂兴十首》其五)的幽冷含蓄,以及“心开获清赏,芙蕖一何绮!……薄暮风雨来,独立泪如洗”(《荷花》)的意致淡远。然而,此阶段秦观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风格清丽雅致的一类。如其《泗水东城晚望》: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水转处山。 诗歌清美调和,错落有致,把淮水下游孤城白水间的黄昏情形描绘得美景如画,其富丽精工俨然王安石晚年绝句小品,实为宋诗佳品,是历代宋诗选家必入之作。其他还如“莓径依屏转,藕花红绕鉴湖开”(《游龙瑞宫次程公韵》),“画舫珠檐出缭墙,天风吹到芰缓荷乡”《游鉴湖》),“未若此轩人散后,水光清泛月华来”(《照阁》)等。这一阶段的秦观诗中,还有着较为突出的工致清雅一面,如其“雨砌堕危芳,风轩纳飞絮”(《春日杂兴十首》)二句,因工对精妙而又清丽自然,被胡应麟称为“实近三谢,宋人一代无。”吕本中亦云:“李公择以为谢家兄弟得意诗,只如此也。” 三 从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考中进士开始至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他坐党籍,改馆阁校勘,出为杭州通判,这是第三时期。这一时期是秦观政治生涯的开始也是高峰阶段,诗人在蔡州教授任上,以范纯仁、蔡肇举荐,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历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根据其间诗歌创作数量对比,可将本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元丰八年秦观及第至元祐二年。这三年也是秦观诗歌创作的低潮期,仅存诗二十八首。此阶段的秦观诗中的政治性和功利性因素明显增多。如他秋试归来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时作的《南京妙峰亭》:“人生如博弈,得丧难前约。金鎚初控颐,已复东方作。”诗中既流露出他踏入仕途得自得之意,又以“已复东方作”暗示时局已呈变化之态。又如其元祐六年于蔡州任上所作《送刘贡父二首》其二:“筑室从有徒,皆公借余光。一壶千金直,所济在仓黄。”秦观在诗中委婉表达了渴望得到刘攽汲引扶助之意,以求在政治上能稳定发展,避免官场“翻船”却无“物”可凭靠而终亡。 此时期秦观诗因为在其中大量说理议论且用事频繁的缘故,而呈现出宋诗所具有的“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典型特征,表现出与其清丽雅致的主导风格一定的离心倾向。理性成分的强盛使得他的诗中尽管颇有慷慨任气,但缺乏生动而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直露而少蕴藉之美。 第二期是从元祐三年至绍圣元年秦观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止。六年的时间内,秦观共存诗一百零七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年代分布较均匀,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生涯上的第二个高峰。期间,秦观的活动范围很狭窄,仅限于蔡州与汴京两地。但是,一方面随着秦观在政治上逐渐崭露头角,与官员、名士地交往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元祐更化”后,秦观与黄庭坚、陈师道、张耒、晁补之等人常聚“苏门”,相互之间唱和颇丰,因而秦观的诗歌量猛增也是于情理之中的。如果说秦观诗创作的第一次高峰时,诗歌内容绝大多数都与漫游吴越有关的话,那么第二次高峰时期的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就显然广泛得多。 此期秦观诗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政治性内容诗歌。其中有些诗如《幸驾太学》《进南郊庆成诗》《次韵侍祠南郊》《次韵蒋颖叔南郊祭告上清储祥宫二十六韵》等纯属歌功颂德的公文式作品,虽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但空洞无物。 2.宦海沉浮的酸甜苦辣。元祐三年九月,秦观应贤良方正试,因被人“诬以过恶”而不售,归蔡州后他有诗云:“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答曾存之》),尽抒胸中失意之感。尔后,他又在诗中慨叹自己的不遇之悲,“唯有广文馆独冷,终年如坐水边矶”(《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二首》其一),把自己比作以姜太公的长期受冷落来比喻自己的境况,其用意非常明显。 3.居游汴京的闲适生活。供职汴京的秦观虽然受党争影响而在政治上屡有挫折感,但是对于久困试场和勉为蔡州小吏的秦观来说,居游京都毕竟为他走向美好生活打通了道路。在其《次韵东坡上元扈从三绝》中,秦观就用艳慕的口吻描述了京城的繁华荣盛,“端门魏阙郁峥嵘,灯火成山辇路平”(其二)。而“马蹄交狭邪,车毂错平坦。……依微以睇笑,凌波见纤短”(《春日杂兴十首》其八)则很能反映他在汴京的冶游生活。其他如《春日五首》写春景之美好无垠,“庭木双株茂,盆池一掬悭。支颐鱼出乐,入眥鸟知还”(《次韵米元章斋居即事》)中的家居闲致,无一不透露出秦观在汴京生活时的悠闲乐趣。总之,生活的多样性导致了此阶段秦观诗中内容的多样化,同时显示出秦观把握各种诗歌题材的能力,例如因受苏轼与黄庭坚的影响,前期秦观诗中极少见的题画诗和题物品诗也开始时有出现。 在诗歌风格方面,与内容相似的是,此阶段秦观诗的风格也呈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要趋向:一种是“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基本风貌的展开。此期秦观诗中用典极多极密,而且一些典故出处生僻,这无疑是配合秦观炫耀才识的需要。 与上面单调说理议论不同,此期秦观诗的另一种主要风格是形象生动鲜明,情绪自然流露,富有感染力。如其《春日五首》写春景,“翠碧黄鹂相续去,荇丝深处见游鱼”(其三),“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差差”(其一)等,观察细致,描摹春天物态生动可爱,妍丽而不流于俗媚。其他又如“阴阴数亩箨龙稠,亭外危通一径幽”(《次韵宋履种题李侯檀乐亭》),写景能凸现景致最具欣赏价值的部分,清新自然而构思巧妙。 四 第四时期,是从秦观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开始,至元符三年(1100年)八月十二日他卒于藤州光华亭止。这一时期,遭遇党争之祸的秦观主要经历了越走越远的连续贬谪,从处州(今浙江丽水地区)一直到偏远的广西藤州。然而,由于时空变换导致心态转更的原因,整个贬谪期间的秦观诗,以绍圣三年秦观自处州削秩郴州为界,因其内容及风格表现明显不同,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忽然间远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京城,秦观不可能没有失落感,“繁华一朝去,默默惭杞梓”(《春日杂兴十首》其九),他的心中颇多伤感。但是,从煎酷的汴京政治纠葛中暂时摆脱出来,“俯仰觚棱十载间,扁舟江海得身闲。平生孤负僧床睡,准拟如今处处还”(《赴杭倅至汴上作》),秦观的心情顿时轻松下来。在处州监酒税任上的秦观职务轻闲,常有暇四处游历畅玩,倒也消遥自在。“榨头春酒响潺潺,垆下黄翁寝正安”(《题务中观》),“清酒一杯甜似蜜,美人双鬓黑如鸦”(《处州闲题》),诗中秦观颇以游咏自适。 谪居处州的秦观诗风较前期官任京城时有所转变,应酬唱和内容的锐减,使得秦诗风格总体上回归了清新雅丽、温婉和煦一路。而这种风格在此后秦诗中几乎很少存在,究其原因,秦观依照十年官场生涯所亲历的新旧党人的交替沉浮,作出了自己会在形势变化之后重被召回京城的乐观判断,而此后他的遭遇却是每况愈下,使得其诗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剧变。 绍圣三年(1096年)秦观自处州削秩徙郴州,他在临行前作《留别平阇黎》中云:“缘尽山城且不归,此生乡间了无期。”此时的秦观已深感前程不妙。尔后他于奔赴郴州途中又作《题郴阳道中一古寺二绝》:“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其二),其心境之恶坏,思绪之沉重,标志着秦观晚年悲情生活的开始。秦观后期所谪居郴州、横州、雷州等地,相对于他原来所居高邮、汴京、处州等地方来说,自然条件恶劣,风物习俗迥异,生存环境极差。而当时蜀党人士纷纷贬谪在外,如苏轼在惠州,苏辙在筠州,黄庭坚在黔南,张耒在黄州,彼此间相隔遥远,音讯无踪;且秦观贬谪期间又有着使者承风指望,严加看管,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孤寂无助和前途渺茫,使他很难走出痛苦的阴霾。 这一时期,秦观诗中的内容极其复杂,其中既有对异乡独特风貌的描述,如《雷阳书事三首》和《海康书事十首》(其五──其十),又有偶尔的悠闲自适,如《海康书事十首》(其三、四);既有借助黄老虚无思想以求解脱,如《漫郎》《反初》,又有仿效陶渊明的超然物外,如《饮酒诗四首》。但是,秦观缺乏苏轼那样随缘而适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精神上又长期负荷沉重,因而此时他的诗中更多的是对自身现状的时时忧虑和对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一方面抱怨生存条件之差:“南土四时尽热,愁人日夜俱长”(《宁浦书事六首》其四),一方面又对重返仕途存有希望:“安知风云会,不复归青冥”(《陨星石》)。虽然秦观也曾自我反省:“莫嫌天地少含弘,自是人心多褊窄。争名竞利走如狂,复被利名生怨隙”(《自警》)但在困境面前难以自释和悲苦不振的他终究没能丛凄凉哀苦踪挣脱出来。如其《自作挽词》: 衅徙穷荒,茹死与世辞。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藤束木皮棺,稿莽路旁陂。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方。…… 其辞之哀,其心之苦,读之令人不禁感慨万千。万念俱灰的意绪,年命不保的预感,既是秦观整个后期岭南贬谪生活的总结陈述,也是他最终没能从凄凉哀痛的阴霾中走出来的绝好证明。除此之外,此期秦诗不仅平淡,而且时有平易无华,浑朴苍劲之气,如其《宁浦书事六首》其一:“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闻达,日长聊以解忧。”此诗宋代曾季狸有评为:“其语平易浑成,真老作也。”类似风格的诗还有《宁浦书事六首》(其二、五、六)、《海康书事十首》(其一)、《病犬》等,吕本中所谓秦观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者就是指这一类作品。秦观晚期诗风有如此之变,一是如苏轼所言“渐老渐熟”,诗歌技艺高度成熟,达到“老境美”的天地;二是因为境过情迁,此时期秦观诗歌是直抒胸臆的,个人情绪宣泄是无须过于讲究辞采雕饰的。 纵观秦观各期诗歌创作,可见其诗歌风格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而其中工炼和婉、清丽雅致却是前后期都有之的。秦观前期诗作或由于讲究形式而极尽雕琢,诗风偏于绮丽;或由于唱和应酬而用事说理,多呈宋调,然都“当于理”而“同入为妙”。后期悲愤出诗,诗风渐于老辣厚朴,尽脱丽泽之态,感事伤怀,情真意切,也是与其境况遭遇相称的。
散文
策论 秦观曾进献策论50篇,其中包括大量的谈兵内容。这些谈兵策论,既有助于考察北宋中期的军事思想,又有出色的艺术价值,更还原了秦观形象的豪隽一面。其中《进策》30篇,系统阐述治国安邦之法,既有专论军事问题的,也有兼论到军事的内容;此外则是《进论》20篇,大都是论历史人物,因为一些人物本身或者事件涉及军事的关系,也兼论到一些军事问题。 (一)进策 秦观的30篇《进策》里,《安都》、《将帅》、《奇兵》、《辩士》、《谋主》、《兵法》、《盗贼》上中下、《边防》上中下等共12篇是专论军事的,占了《进策》的四成,另有少量零星兼及。 《安都》针对当时都城开封无险可守而应迁都长安的提议,认为前代定都长安是依靠地势险要,而本朝则是“以兵为险”,北宋禁军占了军队的主力,大都在京畿附近,足以自恃。要供养这么多京畿军队,补给运输成为重中之重,开封四面平坦,正好便于漕运。 《将帅》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求分权边将,让一二大员有高度自主权,以方便统制军队,提高战斗力,乃专门针对宋代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国策而发。宋代一直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经常削弱武将的权力。一方面,兵将互不熟识;另一方面,中央遥控指挥,边防将领往往不能便宜行事,这都导致宋军战斗力下降。秦观此篇可谓不畏逆鳞,直指要害。 《奇兵》多引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讲兵有奇正,以正为基础,以奇兵制胜。 《辩士》讲当攻、守、战都不利的情况下,派怀“三德”、洞“五机”的辩士,可能收到奇效,认为“用兵辩士不可无也”,是正规作战之外的必要补充。 《谋主》借袁绍与曹操的战争为例子,论述谋士们的出谋划策是胜败的枢机。 《兵法》认为用兵之法不过权谋、阴阳、形势、技巧,必须“以道用之”,才能为“四胜”。而道则在于治心养气,驳斥世人往往以为养气都是书生之言。 《盗贼》上篇讲不能逼得盗贼穷途末路,要招讨并用,只要惩治首恶,可以宽恕胁从。中篇讲要轻用法术多用能吏,给太守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地方军政实力,相机行事。下篇讲要笼络人才,在胥吏中选士,同时增强对武官的重视,不专任进士、制策二科,从而罗致豪杰,弭盗于无形。 《边防》上篇论与西夏的战守形势,建议采取积极态度,攻取横山、灵武,才能巩固边防。中篇讲西夏内部矛盾激化,贵族互相倾轧,党项和诸羌部落也有不合,积弊众多,国势已不如从前,正是宋朝夺回横山、灵武的大好时机。下篇详细论述持久作战的方法,即要攻守结合,一方面采取车轮战的形式不断出兵袭扰,以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兴兵屯田,减少转运钱粮补给的困难,等待时机集中力量大举反攻。 (二)进论 秦观的20篇《进论》大多是就历史人物以及一些重要议题发表己见,涉及军事的主要有《晁错论》、《李陵论》、《诸葛亮论》、《李泌论》、《王朴论》5篇,占四分之一。 《晁错论》强调“理直则师壮”。斩晁错使得师出有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是必要的。 《李陵论》就用兵的奇正展开,认为奇兵变招可用,但不可为常态。李陵恃变为常,以寡覆众,所以才会招致失败。 《诸葛亮论》认为诸葛亮是霸者之臣,却不是帝王之臣、礼乐之臣。虽不是一统天下之臣,却以一隅抗中原,不无将略。 《李泌论》讲用兵时善听善谋则无不利。安史之乱时如果肃宗听取李泌的建议直捣老巢先取范阳,就能不会有后来叛将归降难以控制的藩镇之患。 《王朴论》认为人有真材,处事临机时就能应变不穷。用兵之道,要先脆后坚,会捡软柿子。 价值 首先,在内容上,秦观这些谈兵策论,反映了以他的师长苏轼为代表的蜀党在国家军事方面的见解,是考察北宋中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王云五先生便因为秦观“传世之著作中,表现其对于政治的主张者颇多……而列为政治思想家”。与苏轼类似,秦观也有一些较为通达的治军之论。比如他在《论议上》中谈役法时,倡议折中新旧两党的措施,声称可以既不叫“新法”,也不必全固守“旧法”,别立一个不偏不倚只求实效的“元祐役法”,以削弱党争的色彩。 但秦观也有部分谈兵策论,立论虽高,实用不足。一些篇目的论题都是比较虚的,缺乏具体措施。如《奇兵》大谈出奇制胜的重要性,却没有讲怎样才能出奇;《兵法》把取胜之道同归于治心养气的道,未免玄之又玄;他要实行“元祐役法”,陈义甚高,要拿出具体措施时却只能说“条去取之科,列轻重之目,此则有司之事,臣所不能知之”。较之后世辛弃疾的《美芹十论》,这一缺点就非常明显。在秦观这17篇涉及军事的主要策论中,5篇《进论》不算军事专论姑且不提,12篇《进策》里,《奇兵》、《辩士》、《谋主》、《兵法》4篇都较多地显出这种弊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秦观毕竟算不上军事家,兵才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策论属于应试干禄之作,文胜其质,实用性没有那么突出。 其次,秦观谈兵策论的艺术价值更为突出。在篇章结构上,这些策论都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章法紧密而又富有层次。尽管内容存在千差万别,秦观总是开篇提出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为议题,然后直述自己对此的论断;随后,大都分为正反两面来论述,正面立论、反面驳论,有时也就事情的几个方面平行展开论述;最后总结自己的论说或者对策,并努力拓展结论的普遍性。 在语言修辞上,秦观策论多用对偶、排比以增强气势,辞藻上却并不浮艳,多用事例来作为论据。秦观的策论对偶、排比句比比皆是,尤其喜欢在开篇点出议题,随即总领分论点时使用。 在选题立意上,秦观策论善用抑扬转折之法,做翻案文章。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评述人物的《进论》中。如《晁错论》,历来论史多为晁错推动大一统却被杀而叫屈,秦观却说:“汉斩错,七国之兵所以破也”。再如《诸葛亮论》,《三国志》中陈寿认为诸葛亮将略非其长,秦观却讲陈寿带了私仇的偏见。这一点继承了他的师长苏轼的风格,苏轼也写过《晁错论》的翻案文章,就说晁错的死是“有以取之”。 哲理类散文 哲理文所包括的文体较为复杂,《淮海集》中的传、说、铭、疏、祝文等都可归入,内容广泛,儒、佛、老庄均有涉及,在秦观的文章中饶有特色。其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析理精密,阐发入微 《浩气传》是《淮海集》中最长的一篇,独占一卷,主要是阐释孟子的“浩然之气”。开篇释“气”,分阴阳而言,指明气与天地人都有关。而气由志统帅,所以由气到志,由志到心,分别解释三者。第一部分重在阐明概念,提出后文所欲讨论的除气之外的志与心。正式论到孟子之言,涉及到“不动心”“养气”等,并用曾子事亲和子夏门人做对比分析。秦观把一个概念,通过剖析,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点,正如徐渭对此篇的评论:“通篇枝分节解,段段落处无痕,有斫轮游刃之趣”。 再如《心说》,先指出作此文的缘由,后文则以问答的形式,逐一否定三种看法:在我而已;在物而已;在物我之间而己。接着用“然则心无所在乎?”引出自己的意见:恶得而无在也。之后逐渐展开,如心之所主者有十:性、情、意、志、思、虑、魄、魂、精、神。再如论述中,将心又分为心之形与心之神,最后又有太上见心而无所取舍、其次无心、其次虚心、其次有心的区分,真是细致入微。 二、旁征博引,琳琅满目 秦观精通老庄,于佛法也深有造诣,加之又“博综史传”,所以写作中旁征博引,把经史子集佛道等各类经典趋之于笔下,琳琅满目,但又能自出己意,以思想统领典籍,毫无堆砌之感。《浩气传》征引繁复,或明或暗借用或化用的书籍众多,简单统计就有:《孟子》《周易》《列子》《庄子》《抱朴子》《管子》《老子》《淮南子》《礼记》《论语》《法言》《春秋繁露》《左传》《太玄经》《孙武子》等,从书目也能够看出,《浩气传》虽然是阐释孟子的“浩然之气”,但主要借助道家的思想来说明,表现出秦观对道家典籍的熟悉。《高邮长老开堂疏》则展现了秦观的佛学知识。此疏几乎全是禅宗语词,如第一句“棒头取证,尤为瓦解冰消;喝下承当,未免龙头蛇尾。”当头棒喝是禅宗祖师接待初学的常用方式,龙头蛇尾也是佛教词汇。《神宗皇帝晏驾功德疏》也用到佛教典故,如“既证无生之忍”一句出自《大智度论》(卷五十);“更旋不退之轮”出自《维摩经佛国品》。 游记类散文 在秦观二百五十多篇散文中,游记类散文的数目是比较少的,从徐培均的《淮海集笺注》里可以得知这类散文大概有7篇,分别是:《雪斋记》《游汤泉记》《龙井记》《龙井题名记》《闲轩记》《芝室记》和《罗君生祠堂记》。这类散文虽然篇目不太多,但是几乎每篇的结构上:都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语言上:文辞华美,深刻隽永;修辞手法上:善用比喻、对偶、排比、用典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可读性。因此,送类散文非常具有文学性。 《游汤泉记》是秦观散文游记的代表作。该文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秦观跟随孙觉等人游汤泉后。文章大致是按游览缘由、路上见闻、汤泉盛景、抒发感慨这样的线索来安排的。文章开篇交代出游的目的是为了去拜访漳南道人,接着叙述前期的准备工作“具鞍马,戒徒御”,途中经过四座佛寺,一座神祠,两处山水,到达了汤泉。再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汤泉的盛景,跃然纸上。随着地点的转移,文章也跟着推进,层层铺排开去,结构较为平稳。在语言上,平实华丽因需而用。对于出游缘由和路上经过都用的是平实的语言,而在描写汤泉盛景时则大量运用的华丽的词汇,如“盘龙虎踞之状”“泛攸薄,激松梢,度流水,期音嘈然如奏声籁”“迅驰而矗立,妬危而恬壮,分秀儿取奇,各挟其伎,以效履为之下”等。在结尾感慨用语平淡而意味深长,一句“盛游之难再也”语辞简易,但却饱含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停留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而人生总会在许多不确定的地方来回打转。这一方面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念,同时也是对于人生光阴易逝的感慨。同时文章也运用了比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文气更加顺畅,典故的使用在加强文章叙述力度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作为文人渊博的学识。 《芝室记》是秦观游记散文里边较为特殊的一篇,此篇大量的篇幅用在了议论上,而对于“芝”的具体描述只有一句话“盖附土而出者数本,其色正赤,泽而坚悍,若传髹彤。”貌似是一篇哲理散文。但是从文章的结构看,开篇交代因为张家“有芝生于室中”,遂“余闻而谒观焉”,接着描写了芝兰的具体状貌,然后围绕其阐发大段议论。从这点上来说,跟一般的游记类散文是吻合的。文章语言上深奥古朴,充满哲理玄机,应跟秦观从小家庭信佛,身边多有佛教朋友有关,这也算是秦观散文的一种特点。跟其他散文一样,这篇中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论说“芝”之对于生长地点的挑剔选择:“孝士大夫家则生,贤诸侯之国则生,明天子之世则生”,这有力的增强了散文的气势,也把“芝”的习性深刻的展现出来。 再如《龙井记》《龙井题名记》《闲轩记》《罗君生祠堂记》,几乎都是以这样的模式写下来的。秦观的游记散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手法等上。秦观游记类散文的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语言平实与华丽相得益彰。修辞上比喻、用典、排比信手拈来。 小品类散文 秦观的小品文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徐培均《淮海集笺注》统计:有启17篇,书15篇,序12篇,状8篇,跋9篇,赞6篇,简10篇。这些小品文形式小巧精奇、语言活泼生动,文采斐然,可读性强。 《谢及第启》写于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中进士之后,用以答谢宋神宗的赏识。文章篇幅短小,通篇充满了对皇恩的感谢之情。语言上典雅庄重,如“光灵遂被,愧幸特深”“属皇明之既照,推睿泽以横流”“离奇蟠木,素为左右之先;璀璨余光,复自比鄰之借”等;形式上多用铺排来叙述科举之难、自身之鄙、皇恩之深。 《与李乐天简》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是秦观回复李乐天的一封简短书信。开篇寒喧以前自己在会稽时,承蒙李乐天的盛情相留,游览了会稽的秀丽山水,现在又寄书信来,可谓是“心相知者也”。接着叙述自己这边的情况,再感叹下人生的无常。通篇充满朋友间的相知、相忆、相惜。文章语言平淡闲适,如春水山间潺潺而过,清凉而沁人心脾。文章笔随意走,看不出有刻意的编排。文章结尾一段“人生岂有常?所遇而自适,乃长得志也。”抒发了作者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钟繇书》记录了钟繇贺捷表时,落款“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九日”,欧阳修对此时间表示怀疑说起。问于孙思恭,孙用汉家“四分”“乾象历”推出为闰十月,欧阳修用陈寿《三国志》考察,答案与陈吻合。然而,欧阳修在考辩《魏书》《吴书》时于此不合这样一件事情。文章极其简短,用平淡的语言,寥寥数句话,呈现给读者一件较为有趣的事情。 《会稽唱和诗序》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秦观到越省亲之时。文章短小精悍,夹叙夹议。开篇记录了时间为广平程公守越之二年、地点为南阳、人物有程公,赵公等于南阳登临而赋诗,其间多有文人与之唱和,林公已为之作序。而他们经过越时,复得诗二十二首,东南衣冠争诵传之,秦观亲历其事,遂做此序。 秦观的小品类散文大抵都是抒写生活琐事的细小之文。这类散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小巧玲珑,语言活泼生动上。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其诗)清新似鲍、谢。
北宋文学家苏轼:有屈、宋才。
北宋文学家陈师道:①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②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后山诗话》)
北宋文学家晁说之:纯夫撰《宣仁太后发引曲》,命少游制其一,至史院出示同官。文潜曰:“内翰所作,烈文曰昊天,有成命之诗也。少游直似柳三变。”少游色变。(《晁氏客语》)
北宋文学家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王直方诗话》)
北宋诗僧惠洪:东坡初未识秦少游,少游知其将复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于一山中寺。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百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岂此郎邪?”(《冷斋夜话》)
拜师苏轼
秦观很早就萌生了拜苏轼为师的想法,当时,苏轼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不过苏轼已然名满天下,堪称文坛泰斗。而秦观虽有些诗名,却是一个落第的秀才而已。好在秦家有两个老相识,分别是孙觉和李常。孙觉是黄庭坚的丈人,曾任湖州知州,李常是黄庭坚的舅父,正在齐州任知州,他们都是苏轼的至交。于是,他一方面请李常写了一封引荐信,另一方面请孙觉将自己的诗文推荐给苏轼。恰好,苏轼和孙觉要到扬州游玩,秦观闻讯灵机一动,自己先跑到扬州一座著名的寺庙中,模仿苏轼豪放的笔意,在寺庙墙壁上挥毫题词,然后静候他们的到来。果然,就像秦观所预想的那样,苏轼猛然看到寺壁上的题字吓了一大跳,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不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儿,还在墙上题过诗。后来,他看了孙觉送上的秦观的作品,忽然醒悟道:“向书壁者,岂此郎也”——在寺壁上写诗的人,肯定是这小子! 秦观于是怀揣着李常的引荐信,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黄楼赋》,前去拜见仰慕已久的偶像。苏轼读罢,惊呼说:“此屈宋才也!”欣然接纳他为弟子。拜师仪式办得十分隆重,以致在徐州城引起了轰动。时人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秦观执弟子礼,仪态雍容,论说雄辩,令人为之侧目,苏轼则称赞他为“杰出之士”。秦观声名鹊起,身价倍增。
洞房三难
明人冯梦龙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虽容貌不扬,却绝顶聪慧,连苏轼也赞叹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苏小妹不仅有才,而且眼光独到,她自主择婿,选了才子秦观。新婚之夕还要“三难新郎”,顺利过关方准进房。却说那三道题的前两道是谜语,最后一道则是对对联,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后秦观在苏轼的提示下,对以“投石冲开水底天”,于是大功告成,“丫鬟拥入香房。这一夜,佳人才子,好不称意。”不过这是小说家言。“苏小妹”不见正史,《全宋诗》《全宋词》中均无其名。 苏轼并没有妹妹,倒是有三个姐姐。 秦观的夫人也是徐文美而非苏轼的姐妹,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山抹微云君
《艺苑雌黄》里记载,一次秦观路过绍兴,当地守臣在府里摆下酒宴盛情款待,并让一个歌伎相陪。秦观立刻为这个歌伎所吸引,恰好这个歌伎也素知他的才名,两个人眉目传情,很快擦出了火花。事后,秦观写了一首《满庭芳》记述此事,以“山抹微云”开头。这首词写得非常美,一下子就流行开了。苏轼读后,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从此,秦观便有了“山抹微云君”的绰号。
秦观家族本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祖先由会稽迁徙至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今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著录秦观《淮海集》40卷、《后集》6卷、《长短句》3卷;卷二十一著录《淮海词》1卷。《淮海集》有《四部丛刊》影明本、《四部备要》本。南宋长沙所刻《百家词》本《淮海词》已不可见。今存在有《淮海词》1卷,收入《宋六十名家词》刊本。又《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有日本内阁文库藏宋乾道高邮军学本、《四部丛刊》影明本、朱祖谋《疆村丛书》本、北平图书馆影印宋本、叶恭绰影宋校本、龙榆生点校《苏门四学士词》本。 其中以日本内阁文库藏宋乾道高邮军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最为权威,存词三卷仅七十七首。今人徐培均在宋乾道本的基础上又辑得三十四首加以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了经徐培均精心校注和补遗的《淮海居士长短句》。 另著有《蚕书》一篇。
名字读音
秦观的名字“观”,有人认为应该读”guān”,有人认为读“guàn”。如陈冠明曾专门写有《秦观陆游名字解诂》一文,认为秦观、陆游名字中的“观”都读“去声”,是名词游观的意思。持相同观点的黄今许在《陆务观、秦观、贞观的“观”字的读音问题》一文中提出,陆游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名为字;又陆游自称“我字务观,读去声”,因此得出结论,陆务观、秦观的“观”字都应读去声。而欧明俊在《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一文中,引用秦观二十八世孙秦瀛的观点,认为秦观、秦觌兄弟得名于王观、王觌兄弟,又秦观、秦觌、秦觏兄弟三人名字的字形相似,字义相近,皆与“看”“见”动作有关,因此应读作guān。
卒年
关于秦观的卒年,研究者大都认为是元符三年(1100年),比如钱钟书、唐圭璋、徐培均、施蛰存等在书中都如是说。但是存在一个问题,秦观是皇祐元年(1049年)生,按《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年五十三而卒,以此推算,其卒年应该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关于这个问题,只有王辉曾提出过质疑,他在《淮海词笺注·年谱节要》中云:“按宋史本传为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又年五十三,与年谱皆不合。”但可以确定,秦观先于苏轼而卒,以苏轼听到秦观噩耗后的感叹为证。
迁葬地
关于秦观的迁葬地,今人多认为秦观卒于藤州,其灵柩先后暂厝于潭州(长沙)、故乡高邮,再归葬广陵、其后又迁葬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扬州职业大学教授王伟康认为秦观迁葬地应为无锡惠山二茅峰间,这在他的《秦观迁葬地考辨》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墓址
秦观墓位于江苏省无锡惠山二茅峰南坡,原建于其故乡高邮,南宋绍兴初,其子秦湛任常州通判时,将棺柩自高邮迁葬于无锡。该墓背依惠山,面对东大池,墓冢建于山岩卜,周长76米,高2至4米,占地540平方米,墓前有清嘉庆间秦瀛重立的“秦龙图墓”青石墓碑1块。1986年7月,无锡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秦观墓被列为江苏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观祠
秦观祠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据秦氏老者回忆:祠在洛阳河西西巷门外,前后三进,每进五盈,东西两边有厢房。前进大门有”秦淮海先生祠“门额,中进为“顺德堂”,后进有“整齐严肃”匾额,正中供奉秦观牌位,左右配祀秦观的儿子秦湛和五世孙秦宗贤的牌位。抗日战争期间,祠大部地废。解放后,建为粮库,现仅存后进一带及两边厢房。
秦淮海祠
秦淮海祠,在江苏省无锡崇宁路112号,建于明代,是较早的一所纪念秦观的建筑物。也是祀秦湛及无锡秦氏家族的宗祠。邵宝、尤楝撰写的碑记内记:“淮海秦先生祠堂者,先生十七世孙锐所建也。”其中咏烈堂就是享堂,堂内壁间嵌有明邵宝《秦淮海先生祠记》碑和清代重刻的南宋追赠秦观直龙图阁制词、秦观像等石刻。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
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為 婉約派 一代 詞宗。 但在秦觀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 基本介紹. 本名:秦觀. 別稱:淮海居士、山抹微雲君. 字號:字少游. 號太虛,別號邗溝居士. 所處時代:北宋.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淮南東路 高郵. 出生時間:皇祐元年十二月(1049年(己丑 年)) 去世時間: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1100年(庚辰 年)9月17日) 主要作品:《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主要成就: 北宋 後期著名 婉約派 一代 詞宗 文字工巧精細 音律諧美情韻兼勝. 官職: 太學 博士 、 國史館 編修. 郡望:會稽. 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021年5月6日 · 秦觀是宋代重要的一位詞人,他擅於描摹清幽冷寂的情境,表達淒涼孤寂的情感。不論是“漠漠清寒上小樓” 還是“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都能體現這個特點。今天,我們來讀秦觀的十首詩詞,感受他的孤寂與悲傷。
秦观的词作,感受柔婉纤细,基调凄凉哀伤,表达含蓄幽远,用语轻淡晓畅,被认为是 婉約詞 艺术特色的典型体现,对 周邦彦 、 李清照 等词人有着深刻影响。 生平. 秦观手书《摩詰 輞川圖跋》 无锡 惠山 秦观墓. 秦观家族早先世居 江南,后迁至 扬州 高邮 (今 江苏 高邮)。 北宋 皇祐 元年(1049年),秦观祖父赴 南康 (今 江西 庐山)任官,行经 江州 (今江西 九江),秦观即出生于此。 五岁返高邮。 秦观父亲游学 太学,对 王觀 极为钦佩,归乡后以其名字为儿子命名。 [2][3] 秦观青年时期志强气盛,意图攻略 辽 、 夏;又与 孫覺 、 道潜 等文人交好。 元丰 元年 (1078年),举进士不中,归乡作《掩关铭》。
其他人也問了
秦觀有什麼遺蹟?
秦觀詞的特徵是什麼?
秦觀為何被稱為“山抹微雲秦學士”?
秦觀在未仕期間的主要出遊地有哪兩個?
秦觀為何被認為是婉約詞藝術特色的典型體現?
秦觀詞的藝術精神有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