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
- 注释
- 翻译
- 赏析
太行:读作 tài háng,山名。王屋:山名。冀州:古九州之一。河阳:古代地名。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 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
这篇文章通过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移山的故事,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愚公虽年近九十,但为了改变生活的困境,毅然决定移山,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令人敬佩。其与智叟的对话,深刻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愚公坚信只要子子孙孙不断努力,最终一定能实现目标;而智叟则表现出短视和消极。故事最后借神之力移走大山,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也传达了愚公精神的感染力,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故事极具教育意义,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不屈的斗志。
此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将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进行对比,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2019年9月20日 ·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本来是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部。 北山有一个叫做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面对着高山而住。 由于山太高太大,苦于北山的交通阻塞,山路的曲折,愚公召集全家商量。 他说:“我们一道齐心协力,竭尽全力将面前的山路险阻之处削平,使道路能直通豫州的南部,抵达汉水的南边,大家觉得可以吗?” 家里的人一听纷纷表示赞同。 但他的妻子提出了一个疑问:“凭你的力气,尚且还不够对付那个叫做魁父的小土丘,又如何搬掉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那么多的泥土石块堆到哪儿去呢?”全家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扔到渤海的岸边,隐土的北面去!”于是,就开始搬山了。 愚公率领子孙中能够挑担子的三个人,砸石头,挖泥土,用箕筐将土石搬运到了渤海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