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極高的藝術成就。

    • 概觀
    • 作品原文
    • 詞句注釋
    • 白話譯文
    • 作品賞析
    • 作者簡介

    《種梨》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該文是《聊齋志異》卷一第十四篇故事,該文講述了一個賣梨鄉人,遇到了求乞的道人,吝嗇的不肯捨棄一個梨子,不近人情。結果道人略施薄技,使用幻術,當著鄉人的面,將梨子與車子變成了一株梨樹,從發芽到結果,極盡幻術的妙致。全文短小精悍,生動活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情大於天,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時來運轉,自己也會身處逆境的。

    有鄉人貨梨於市(1),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2),丐於車前。 鄉人咄之,亦不去;鄉人怒,加以叱罵。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3),於居士亦無大損(4),何怒為?”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肆中傭保者(5),見喋聒不堪(6),遂出錢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謝。謂眾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請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種。”於是掬梨大啖(7),且盡,把核於手,解肩上鑱(8),坎地深數寸,納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湯沃灌。好事者於臨路店索得沸瀋(9),道士接浸坎處。萬目攢視(10),見有勾萌出(11),漸大;俄成樹,枝葉扶蘇(12);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道士乃即樹頭摘賜觀者,頃刻向盡。已,乃以鑱伐樹,丁丁良久(13),方斷;帶葉荷肩頭,從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時,鄉人亦雜眾中,引 領注目(14),竟忘其業。道士既去,始顧車中,則梨已空矣。方悟適所表散(15),皆己物也。又細視車上一靶亡(16),是新鑿斷者。心大憤恨。急跡之(17)。轉過牆隅,則斷靶棄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18)。

    異史氏曰:“鄉人憒憒,憨狀可掬,其見笑於市人,有以哉(19)。每見鄉中稱素封者(20),良朋乞米,則怫然(21),且計曰:‘是數日之資也。’ 或勸濟一危難,飯一煢獨(22),則又忿然,又計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甚而父子兄弟,較盡錙銖(23)。及至淫博迷心,則傾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蠢爾鄉人,又何足怪。”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1)貨梨於市:在集市上賣梨。貨,賣。

    (2)道士:道教的宗教職業者。巾,指道巾,道士帽,玄色,布緞製作。

    (3)老衲(nà 納):佛教戒律規定,僧尼衣服套用人們遺棄的破布碎片縫綴而成,稱“百衲衣”,僧人因自稱“老衲”。此處借作道士自稱。

    (4)居士:梵語“迦羅越”的意譯。見《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隋慧運《維摩義記》雲“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產,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這裡是道士對賣梨者的敬稱。

    (5)肆中傭保者:店鋪雇用的雜役人員。

    (6)喋聒(dié guō迭過):嚕囌。

    有個鄉下人,在集市上賣梨。梨的味道非常香甜,但價錢很貴。有個道士,戴著破道士帽,穿著破爛道袍,在車前伸手向鄉下人乞討。鄉下人呵斥他,他也不走。鄉下人生氣了,大聲地辱罵起來。道士說:“你這一車梨有好幾百個,貧道只討你一個,對你來說沒多大損失,為什麼還要發這么大的脾氣呢?”觀看的人勸鄉下人拿一個不好的梨給老道士,打發他走算了,鄉下人堅決不肯。

    路旁店鋪里的一個夥計,見他們吵得不成樣子,就拿出錢買了一個梨,給了道士。道士拜謝,然後對著眾人說:“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東西。我有好梨,請大家品嘗。”有人問:“你既然有梨,為什麼不吃自己的?”道士說:“我是需要這個梨核做種子。”於是捧著梨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道士吃完梨,把核放在手裡,取下背在肩上的小鐵鏟,在地上挖了個幾寸深的坑,然後放進梨核,蓋上土,向旁邊的人要點熱水澆灌。有好事的人便到路邊店鋪中提來一壺滾開的水,道士接過開水澆進了坑裡。大家都瞪著眼看著,見一棵嫩芽兒冒了出來,並漸漸長大,一會兒就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轉眼間開花、結果,又大又香的梨子掛滿了枝頭。道士從樹上摘下梨子,分給圍觀的人吃,一會兒功夫就吃光了。然後,道士就用鐵鏟砍樹,叮叮噹噹地砍了好長時間方才砍斷。道士把滿帶枝葉的梨樹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走了。

    一開始,道士做戲法時,那個鄉下人也雜在人群中,伸著脖子瞪著眼看,竟忘記了自己的營生。道士走了以後,他才回來去看顧他車上的梨,卻已經一個也沒有了。他這才恍然大悟,道士剛才分的梨子都是他的;再細細一看,一根車把沒有了,碴口是新砍斷的。鄉下人心裡非常氣憤,急忙去追趕道士。轉過一個牆角,見砍斷的車把扔在牆角下,這才知道道士剛才砍的那棵梨樹,就是他的車把,而道士卻已經不知去向了。滿集市上的人都笑得合不上嘴。

    異史氏評論:“鄉人煩悶昏庸的樣子,憨狀可掬,十分痴傻,他受市人嘲笑,也是有道理的。我每每見到鄉中富人,至親好友向他乞米求助,就表現出一副氣憤的樣子,就計較說:‘(這)是好幾天的物資開支了。’ 如果勸他救濟危難的人,給孤獨無靠的人飯吃,則又忿然,又計較說:‘這是十個人、五個人的飯量。’ 甚至連父子兄弟,也極微細的錢財也要徹底計較。(但是)一旦關乎荒淫爛賭,則整個囊袋家產也不吝嗇;(就算)刀鋸架在頭頸上,連贖命也來不及。諸如此類的事,正是說之不盡;而(相對而言)愚蠢的鄉下人的做法,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種梨》所講的故事只是一個風趣劇,輕鬆而幽默。說的是一個村夫在集市上賣梨,而一個道人萬端乞討而不得。其間一個夥計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買了一個送給道人,沒想到道人吃畢,把核種於地下,霎時間便生芽、發展、開花、結果,於是道人遍送觀者。而村夫待道人走後發現本身的一車梨已經子虛烏有,才突然覺悟大悟。然而,蒲松齡先生卻在評價中說道:"良友……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頃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其極重繁重和憤慨,使人足見先生對吝嗇者之恨了。

    蒲松齡(1640~1715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2. 2020年10月5日 · 《聊齋誌異》全文翻譯. dse作文 - dse文言文. 《聊齋誌異》 原文: 細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 或以其飄梟可愛,戲呼之「細柳」雲。 柳少慧,解文字。 而生平簡默,未嘗言人臧否。 但有問名1者,必求一親窺其人。 閱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九矣。 父母怒之曰:「天下迄無良匹,汝將以丫角老2耶? 」女曰:「我實欲以人勝天,顧久而不就,亦吾命也。 今而後,請惟父母之命是聽。 」時有高生者,世家名士,聞細柳之名,委禽3焉。 既醮4,夫婦甚得。 生前室遺孤,小字長福,時五歲,女撫養周至。 福年十歲,始學為文。 父既歿,嬌惰不肯讀,輒亡去從牧兒遨。 譙訶5不改,而頑冥如故。 母無奈之,因呼而諭之曰:「既不願讀,亦復何能相強? 但貧家無冗人,便更若衣,使與僮僕共操作。 不然,鞭撻勿悔!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聊齋誌異》,又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著,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中國文學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496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魔、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 姊妹计划: 百科 · 大典 · 吴典 · 粤典 · 图册分类 · 数据项. 作者小傳. 作者自志. ↑返回頂部.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 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检索自“ ” 分类: . 清朝. 蒲松齡. 清朝作品. 異聞. 清朝小說.

  5. [編輯] 《聊齋誌異》多寫人與花妖狐魅的戀愛故事,如「青鳳」、「蓮香」、「小玉」、「嬰寧」和「丫鬟」等。 《聊齋誌異》也批評 科舉 制度的腐敗,如「考弊司」、「王之安」、「司文郎」、「三生」等;並揭露政治和社會的黑暗,如「席方平」、「依織」、「紅玉」、「竇氏」、「續黃梁」等。 《聊齋誌異》尚有其他題材,如「勞山道士」寫好逸惡勞;「黃九郎」寫斷袖之癖也;「嬌娜」寫朋友之義矣;「張誠」寫兄弟之愛;「阿繡」寫男女互戀之愛;「堪輿」寫風水迷信;「仇大娘」寫仗義行為;「田七郎」寫獵人俠義;「促織」寫鬥蟋蟀的悲喜劇;「羅剎海市」寫海上奇遇記;「偷桃」「口技」寫民間藝人的絕技。 「公孫九娘」寫清初鎮壓起義軍的慘烈,「于七 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

  6. 《聊齋誌異》,簡稱《聊齋》,又稱《鬼狐傳》,是清康熙年間蒲松齡所著的奇聞軼事小說。 全書共491篇,内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反映了18世纪中國的社會面貌。 作者也在這本書深刻地描寫了狐仙、鬼和妖,而字裡行間也透露出鬼比人還要有情義,以此諷刺當時的時代。 成書. 蒲松齡 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 科舉 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 他自幼便對民間的 鬼神 故事興致濃厚。 據説,蒲松齡曾為了蒐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 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 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蒐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7.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三生. 外文名稱:《聊齋志異》 創作年代:清朝.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文學體裁:小說. 作者:蒲松齡. 《卷一·三生》 原文. 劉孝廉(1),能記前身事(2)。 與先文賁兄為同年(3),嘗歷歷言之(4):一世為搢紳(5),行多玷。 六十二歲而歿。 初見冥王,待以鄉先生禮(6),賜坐,飲以茶。 覷冥王盞中,茶色清徹;己盞中,濁如醪(7)。 暗疑迷魂湯得勿此耶(8)? 乘冥王他顧,以盞就案角瀉之,偽為盡者。 俄頃,稽前生惡錄(9);怒,命群鬼捽下,罰作馬。 即有厲鬼縶去(10)。 行至一家,門限甚高,不可逾。 方趑趄間,鬼力楚之(11),痛甚而蹶。 自顧,則身已在櫪下矣。 但聞人曰:“驪馬生駒矣,牡也。 ”心甚明了,但不能言。 覺大餒,不得已,就牝馬求乳。

  1. 相關搜尋

    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