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 一個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館開始營業,掌柜王利發興致勃勃地坐在櫃檯上。 三三兩兩的旗人,遛夠了鳥兒,走進茶館來歇腿、喝茶。 有兩位茶客唱著京戲,另外幾個圍著桌子觀賞瓦罐中的蟋蟀。 茶館中到處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 可是常四爺偏要談談國事。 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飯、講洋話的人,也看不起在營里當差的二德子之流。 他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兩個特務宋恩子和吳祥子抓去,送進了監獄。 相面騙人的唐鐵嘴來討碗茶喝,說媒拉縴的劉麻子也來了,要把康六的十五歲女兒康順子賣給七十多歲的龐太監當老婆。

  2. 劇中以北京 裕泰大茶館為背景,描寫出沒其中的社會各色人物。通過在清朝末年、軍閥割據時期、抗日戰爭勝利後這三個歷史時期五十來年中茶館中各色人物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回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社會生活,從側面反映舊時代的社會面貌。

  3. 剧中以北京 裕泰大茶馆为背景,描写出没其中的社会各色人物。通过在清朝末年、军阀割据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三个历史时期五十来年中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回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生活,从侧面反映旧时代的社会面貌。

  4.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 ...

  5. 茶館》是老舍於1957年發表於《收穫》雜誌的報刊上,後來又經過兩次修改才被收錄進入《老舍作品集》當中。《茶館》講述的是在北京城外的裕泰大茶館由於時代的變遷由盛而衰的故事。

  6.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7. 導讀:《茶館》寫於1958年,在原著中老舍先生通過一個狹義的空間,對社會小人物的言談舉止塑造,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在戊戌之後整個中國的形象。 《茶館》:黑暗悲劇是一樣的,但人物卻有各自的不幸 - 每日頭條

  8.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