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爲“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臺”,《菩提偈》前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繫在一起理解。
2020年9月14日 · 文 | 讀書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 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 ...
——唐代·惠能《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當時在黃梅的眾多修道者當中,最受大眾推崇的就是上座弟子神秀禪師,神秀作了一首詩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大家看了都讚歎神秀禪師的境界很高,但是五祖弘忍禪師看了以後,卻批評說:「詩詞的文意是不錯,但是尚未見道,還未開悟。 這時在舂米房裡舂米、砍柴、擔水的惠能,看了心中也有所感,便請人在牆上題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大師見了以後,認為惠能才是真正見到諸法空性、悟入禪道的人,因此後來就把大法衣缽傳給了他,成為禪宗的六祖大師。 養心法語. 我們從這兩首偈語可以看出神秀的境界雖然很高,但是仍然不免於有相有為,有所造作;而惠能「諸法無所得空」的智慧,視世間的一切本來無所失,又何來所得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用“頓悟”來講述禪宗,隨時隨地,講究的是內心的理解和明淨。 達摩面壁 菩提達摩傳聞傳說 編輯 ...
2010年10月12日 · 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 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乾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乾淨就是開悟,是智慧的表現。 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慧’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 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慧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 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章偈,口耳盛傳至今逾越千年有餘,至今仍舊為眾修行者膾炙人口之讚頌,雖是眾修行者讚揚佳偈,然而試問眾修行者,果真了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之實義乎?. 眾修行者切莫將此章偈奉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