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解釋: 文章名。 東晉王羲之撰。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於會稽山陰的蘭亭,眾人賦詩,羲之自為作序,以申其志。 序中記敘蘭亭景色之美,聚會之歡,抒好景不長,嘆生死無常。 簡稱為〈蘭亭序〉。
      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蘭亭集序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 ...

  3.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

  4. 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選的 鼠鬚筆 和 蠶繭紙 書寫,首先寫聚會盛況,描述環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之後筆鋒突變,格調轉為悲傷,寫歡樂時光不長久及人生短暫,然而他並不宣揚「及時行樂」,而是斥了 莊子 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論調。 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 駢句 、 駢散,靈活自如,堪稱歷代名篇。 據傳唐太宗非常喜愛此作品,但王書真跡在王羲之七世孫 智永 的徒弟 袁辨才 手中,袁辨才不願意割愛,唐太宗便派 御史 蕭翼 去騙取,後被 唐太宗 作為 殉葬 品 [4], 宋朝 陸游 在古詩《跋 馮氏蘭亭》中因此感慨道:「繭紙藏 昭陵,千載不復見。 此 本 得其骨,殊勝蘭亭面。

  5. 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 骈句 、 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据传唐太宗非常喜愛此作品,但王书真跡在王羲之七世孙 智永 的徒弟 袁辨才 手中,袁辨才不願意割愛,唐太宗便派 御史 萧翼 去騙取,後被 唐太宗 作为 殉葬 品 ...

  6. 2018年7月8日 · 題解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淝水之戰前)陰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太原詩人孫綽(編按:作〈遊天台山賦〉,「擲地有聲」典故出處)、政治及軍事家謝安(編按:東晉世族,打贏淝水之戰,「東山再起」典故出處,世說新語「謝太傅寒雪 ...

  7.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

  8.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