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15日 · 消文 108 106 頁 4 行-末行 2020/04/15 第二次訂正 ※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 ① 攝分中出,② 教授中出。 今初﹞ 壬四 皈依後所學的次第: 皈依後的所學分二: ① 出於《攝分》所學者。 ② 出於教授(口訣)所學者。 癸一 出於《攝分》所學者: 此處的所學又分為兩組來解釋。

  2. 5 天前 · 這裡就是電影阿凡達的起源 【家界風景區】後花園翠谷之中,石攢簇,澗水榮回、古木參天,寒雲鋪地,登高俯瞰,似 天然盆景,石成百上千,高入雲、矮臥地,如獅如虎,如兔如龜,大起大落,相映生輝。位於 國家森林公園北部,是鑲嵌在武陵源核心景區的一顆明珠。

  3. 2018年10月21日 · 明因果,了因果 (講師秋伶) 2018.10.21. 一、前言:. 佛家:「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涅槃經》.

  4. 2020年3月8日 ·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窩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寅二 :教授所說的利益: 出自於教授所說的皈依利益是分為八種: (1).進入內道佛弟子的行列:一般而言,分辨內道和外道的方法雖有多種,由於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師,是以皈依來區別內道和外道的方法,已廣為世人所認同,所以我們應把已受皈依而未捨棄能安立者,界定為佛弟子。 所以最初進入佛弟子行列的人,必須至心奉三寶為大師等 (依佛為師、依法解脫、依僧為伴)。 如果未受皈依,那不論我們修習什麼善法也不能算是佛弟子。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5. 借代的使用原則黃慶萱教授認為有以下七項:(1必須有貼切感2必須具體化3必須具有新鮮感4必須有豐富的稠密度5必須有含蓄之美. (6必須含有強調的作用7必須壁免忌諱沈謙教授則認為借代的原則有三:(1語言鮮活形象躍然2重點突出印象深刻3委婉曲折含蘊深厚。 【參】借代的結構及與譬喻、詞義雙關的區別. 借代的基本構造主要包括「本體」和「借體」,本體在本文之中是隱含的,所以不會出現;借體則是足以用來取代本體的事物,兩者建立在「密切的相關性」的基礎上,這密切的相關性,可以是本體的某一部份(如帆之於船),或者是其變形物(如絲竹之於樂器),或者具有原因結果關係(如沾襟之於流淚)。

  6. 宜興紫砂工藝~名人錄. 許藍芬|胡瑞華|沈菊芬|高忠娟|張淑芬|樂玉華|劉夕芬|陳豐春|楊年 芳|潘燕萍。. 許國英|潘燕萍|李錫鳳。. 宜興紫砂界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國家開始評定職稱,數十萬陶瓷工藝業者中,歷年來被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 ...

  7. 今初. 這個章節進入「《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分二」中的「次開為四門」裡的甲四」,如何正確地、相應地來說佛法的精要,並以這個精要的教授引導學徒。 這個次第分為二科:一、修學佛法的根本——依止善知識的軌則;二、在依止善知識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 第一科(修學佛法的根本——依止善知識的軌則)分為二科:一、為了令學徒產生確定的見解而稍微廣泛地宣說;二、概略扼要地說明修行最重要的原則。 《攝決定心藏》云:「 住性 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攝決定心藏》漢文譯本名《決定攝心要論》。 作者:阿底峽尊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