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雖然每個人都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但面對親友世,難免會感到哀傷,甚至一蹶不振。 一般來說,因親友離世而差生的哀掉反應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 麻木期:感到震驚、逃避、否定或不真實感,不能接受事實 渴念期:出現傷心失落、不安、憤怒、思念的情緒,覺得不公平,抱怨自己不夠盡力, 希望作出承諾以換取死者回來 絕望期:出現悲痛、灰心、絕望和退縮,不願與外界接觸,正常生活功能受到影響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0年10月2日 · 如何處理親人離世的情緒?. 雖然每個人都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但面對親友離世,難免會感到哀傷,甚至一蹶不振。. 一般來說,因親友離世而差生的哀掉反應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 麻木期:感到震驚、逃避、否定或不真實感,不能接受事實 ...

    • 心理健康

      精神健康議題在社會上備受關注。抑鬱症是甚麼?怎樣評估驚 ...

    • 精神健康

      關於「精神健康」的健康文章、影片、自我測試、醫生及專題分享

  3. 2022年6月15日 · 1.養成日常例行生活習慣、持續執行. 當大人被失去至親的悲傷和失落感包圍時,連吃飯、睡覺一般的日常生活也會覺得跟以往不同。 不過,隨著時間過去,會有變化。 讓自己培養起一些日常例行公事,即使是舖床這樣的小事也沒有關係。 養成做例行公事的習慣,盡最大努力持續做下去。 正如阿吉塔.羅賓森博士所說,「悲傷會動搖我們的安全感。 日常例行公事則會產生安全感,它常能令人安心。 2.展露真實情感. 尋找可以談心的對象,與家人、朋友、親近的同事、甚至有相同經驗的人組成支持團體、分享經驗。 美國臨床心理師梅莉莎.羅賓森.布朗(Melissa Robinson-Brown)呼籲大人,千萬不要獨自擁抱悲傷,這種時候更應該去依靠家人、朋友,讓他們知道你的情感狀態。

  4. 2022年4月12日 · 據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分享指,面對親人離世,一般人的哀傷期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 最初幾天可能是「麻木階段」,完全還不懂反應; 2. 然後逐漸開始進入「否認階段」,這階段有時會有「談判」(bargaining)的心理反應,例如喪親者會有「如果我短命幾年,讓他可以長命些就好」等想法; 3. 然後進入「抑鬱階段」,對喪親一事開始極不開心; 4. 最後就是「接受階段」,漸漸接受了喪親一事,可慢慢重過正常生活. 大部分喪親人士可能需時約半年才可慢慢過渡到「接受階段」,之後基本上就不再會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並轉變為一種思念、掛念逝去的親人,很少再有情緒波動。 一般而言,要安然渡過以上階段,大部份人均可經由「時間沖淡一切」,但亦有部分喪親者情緒糾結,需其他人協助才能步過。 如何面對親人離世?

  5. 失去摯愛親人是人生中最困難的經歷之一,往往產生許多激烈和令人恐懼的情緒,包括抑鬱、憤怒和內疚,並容易讓人感到孤立。 適當地向身邊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是協助他們走出傷痛的第一步。

    • 流淚是正常的。沒有人能充分準備好應對自己的悲傷,正常情況下,追悼與懷念逝去所愛的人是一定會的。所以流眼淚很正常,不用太擔心。
    • 每個人處理悲傷的方式不同。遭逢失落,家庭成員經常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他們的悲傷,可以尊重,不需質疑。比如我後來終於想通我老公家的人雖然從不談起猝逝的媽媽,但我發現老公的姊姊把她媽媽的照片壓在辦公桌玻璃板下;另外我也發現他們三兄弟之間以互相提醒「拜拜的日期」做表達。
    • 人生就是這樣不完美。面對親人逝去,我們親身經歷證實了過去聽歸聽,現在被迫非接受不可的事:生命是如此的短暫不能長久,人生竟然是這樣的不完美!我們為此哀傷,眼淚滑下臉頰。
    • 在生活中,我們逐漸接受然後蛻變。但我們的確繼續生活著, 在活下去的石磨碾壓下,哀傷眼淚與徬徨情緒漸漸減少。因為我們不知不覺間, 承認了自己的脆弱,接受了人生就是不完美,從拒絕,沮喪、到接受,我們成長了。
  6. 2023年11月24日 · 即便生前好好陪伴,面對重要親人的離世,無論是久病臥床還是突發意外,造成的衝擊往往仍難以讓人接受。 日前《康健》詢問廣大讀者「對於至親的離開,須隔多久後才不感到傷心?

  7. 2022年3月17日 · 疫情中不少患者入院不久後便離世,令親屬感到愕然,或久久不能釋懷。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博士指,親人的突然離世會令家人有多種複雜的悲傷情緒,若至親在死亡曾經歷殘酷的對待,情況嚴重都有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