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小兒麻痹癥又稱脊髓灰質炎 (poliomyelitis以下簡稱polio),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流行時以隱匿感染和無癱瘓病例為多兒童發病較成人為高普種疫苗前尤以嬰幼兒患病為多故稱小兒麻痹癥 (Infantile paralysis)。. 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咽 ...

  2. 原因. (一)發病原因.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上任何部位缺陷或病變,都可能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如①先天性垂體發育不全或不發育;②原發腎上腺發育不全或不發育;③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先天缺陷;④傢族性糖皮質激素缺乏;⑤艾迪生 (Addison)病:兒童中 ...

  3. 小兒抽動癥又名習慣性痙攣綜合征(habitual spasm syndrome)、抽動綜合征(tic syndrome)、短暫性抽動障礙等是發生在兒童期的一種肌肉抽動性疾病發病率較高為1%7%有報道達4%23%者多見於學齡前及學齡早期的兒童男性明顯占優勢

  4. 小兒腦癱 | 小兒腦癱的症狀和治療【 小A醫學百科 】 介紹. 原因. 症狀. 飲食. 護理. 治療. 檢查. 鑑別. 並發症. 小兒腦癱介紹. 小兒腦癱也稱為兒童腦癱,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癲癇、智力缺陷,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癥狀,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癥。 原因. (1)腦癱是一個綜合征,可以由於多種病因所引起,臨床表現與病因有關。 各種先天性原因所致的腦發育障礙,常有不同程度的大腦皮質萎縮和腦室擴大,可有神經細胞減少和膠質細胞增生。 早產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可引起室管膜下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變性,可有多個壞死或變性區及囊腔形成。 經內囊支配肢體的神經纖維區域 (錐體束)常受累。

  5. 小兒重癥肌無力主要包括3種類型即新生兒MG先天性MG兒童MG其中新生兒及兒童MG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90%成人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抗體(nAChRab)陽性兒科病例nAChRab多為陰性主要表現為眼瞼下垂和眼外肌

  6. 缺鐵性貧血 (iron deficiency anaemia,IDA)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一種貧血。 其發生根本病因是體內鐵缺乏,致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發生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臨床上除可出現貧血外,還可因缺鐵而降低許多含鐵酶生物活性,進而影響細胞代謝功能,使機體出現消化道功能紊亂、循環功能障礙、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神經癥狀以及皮膚黏膜病變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統表現,對小兒健康危害較大,故為我國重要防治的小兒疾病之一。 原因. (一)發病原因. 1、初生時機體鐵含量. 新生兒體內鐵含量主要取決於血容量和血紅蛋白濃度。 影響因素: (1)血容量與體重成正比。 因此小兒體內鐵量與其體重成正比。 所以出生體重越低,體內鐵總量越少,發生貧血可能性越大。

  7. 小兒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介紹. 小兒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 簡稱特發性室速特發性室速指無器質性心臟病的室性心動過速通常分成特發性左室室速和特發性右室流出道室速兩種。 其中特發性左室室速 (ILVT)約占特發性室速的20%,多見於15-40歲的患者,男性多見,約占60%-80%。 臨床表現輕,預後良好的室性心動過速,因心動過速起源點多位於希氏束分叉下左束支後分支或前分支和右束支高位,亦稱為分支性室性心動過速。 占室性心動過速發生率的10%左右。 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發病原因未明,許多研究認為其發生機制與折返或延遲後除極的觸發激動有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