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 此 詩 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

  2. 比較“亂蛬鳴塹,殘日照荒臺”僧懷《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 ...

  3.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 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着跡,爲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裏”(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 ...

    • 創作背景
    • 原文
    • 評價

    根據宋代陳振孫的《白文公年譜》以及清代康熙年間汪立名的《白香山年譜》,還有1988年出版的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箋校》記載,《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作於貞元三年(公元787年):1042。《舊唐書·白居易傳》記載此詩創作時間不超過「十五六歲」。關於此詩面世的過程,不同的史籍文獻都記載了白居易憑藉此詩得到詩人顧況賞識的傳說故事。《舊唐書》記載:白居易十五六歲時,「袖文一篇」,造訪當時為著作郎的顧況。唐代張固的《幽閒鼓吹》則記載為白居易初到長安應舉,但剛到時聲名不顯,便攜詩作拜訪詩人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時對他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長安米價正貴,居也不易),這是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然而當顧況看到卷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後,不由讚賞道:「道得個語,居即易矣。」(能寫出如此的詩作,在長安居...

    《賦得古原草送別》收錄在白居易自編的作品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長慶集》)中。白居易生前將《白氏文集》原本抄得五本,分五處貯藏,但最終五個原本都在唐末至宋初期間散佚。現存的最早版本是南宋紹興年間的刻本(通常被稱為紹興本),該版本共71卷,將白氏文集原本中的詩作全部輯為前37卷,第38卷及以後為文章集(稱為先詩後筆本)。另一系統的版本是那波道圓翻刻朝鮮刻本以及金澤文庫本為代表的前後續集本:27。在這兩個版本中,《賦得古原草送別》都收錄在第十三卷(五言與七言律詩九十九首)的第六十四首(總第667首),文句相同:1042。全文如下: 《幽閒鼓吹》中記載白居易拜見顧況事跡時,將首句記作「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賦得古原草送別》屬於唐代常見的「賦得體」詩歌。「賦得體」指的是按照給定的成題成句,用給定的韻腳作的詩,一般是排律。詩題都用「賦得某某」的格式。賦得體始於南北朝時期的梁代,在唐代形成風氣,成為文人集會宴遊時作詩的方式。後來成為科舉考試中寫的試帖詩。在送別詩中也能看到使用賦得體的例子。《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五言律詩,前四句詠草,後四句寫送別,是很工整的賦得體律詩。

  4.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 白居易 的 成名作。 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傳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 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 人教版國小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此詩作於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 詩是應考的習作。 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 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 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

  5.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 诗人 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 诗。 此诗是白居易成名之作之一,在他生前已经为人传诵。 後世作詩不少模仿其中意境

  6. 0.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 唐代 诗人 白居易 的 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 ...

  7.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