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賞析 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
賞析. 李白游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注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游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后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系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 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于汪倫其人》)。 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李白于天寶十三載(754年)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于此前。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像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詞句注釋
⑴汪倫:李白的朋友。 ⑵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⑶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白話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此詩約為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所作。汪倫是李白的友人。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為汪華五世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後汪倫任滿辭官,居涇縣之桃花潭。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宋本《李太白文集》題下註:“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整體賞析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詩的前半是敘事,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起句先寫離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次句繼寫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踏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裡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歷代評論
《批點唐詩正聲》:好句好意,放之又放,達之又達。只“桃花”之情,千載無人可到,何雲非詩之清者耶?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語從至情發出。 《李詩選注》:此詩直敘實事,略無纖巧句語,而大方家格力過於唐之詩人絕句亦遠矣。 《四溟詩話》:詩有四格:曰興,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贈汪倫》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興也。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詩不必深,一時雅致。 《唐詩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來,所以調絕千古。後人效之,如“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別情”,語非不佳,終是杯卷杞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不雕不琢,天然成響,語從至情發出,故妙。周珽曰:上則百尺無枝,下則清渾無影,此詩之謂與?著意摩擬,便醜。 《唐詩摘鈔》:直將主客姓名入詩,老甚,亦見古人尚質,得以坦懷直筆為詩。若今左顧右忌,畏首畏尾,其詩安能進步古人耶?“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襯映入妙耳。 《鐙窗瑣語》:贈人之詩,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時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徑直無味矣。不知唐人詩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舊人惟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皆膾炙人口。 《此木軒論詩彙編》:“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么?卻雲“不及汪倫送我情”,何等氣力,何等斤兩,抵過多少長篇大章!又只是眼前口頭語,何曾待安排雕鉥而出之?此所以為千秋絕調也。 《唐詩別裁》: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唐詩箋注》:相別之地,相別之情,讀之覺娓娓兼至,而語出天成,不假爐煉,非太白仙才不能。“將”字、“忽”字,有神有致。 《網師園唐詩箋》:深情賴有妙語達之。 《詩法易簡錄》:言汪倫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說便無味,借桃花潭水以襯之,便有不盡曲折之意。 《詩式》:首句從“李白欲行”起,下一“將”字,則已在舟中而尚未行也,此就題起格。二句岸上有“踏歌聲”,汪倫送李白也,伏下“送我”二字之根,承首句起。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興下“情”字;三句轉變,雖系興字訣,卻實接也。四句言汪倫之情更深於挑花潭水;雖深至千尺而不及汪倫之情之深,非為潭水言,特藉以形容汪倫之情。“深千尺”三字已寫足,下句拍上,更得勢。所謂四句發之如順流之舟者,於此可悟矣。(品)宛轉。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大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2020年4月20日 · 《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賞析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觸景生情,微詞煽情。
贈汪倫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創作的詩作之一,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現如今,這首詩被人們創作成硬筆書法作品,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贈汪倫李白硬筆書法作品圖片。
其他人也問了
《贈汪倫》的敘事是什麼?
汪倫是誰的友人?
李白和汪倫的送別是什麼樣的?
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
賞析. 此詩是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 詩的兩句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 “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 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此詩約為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所作。 李白游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汪倫結下深厚的友誼。 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 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鑑賞二.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