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4月21日 · 享受生活這些在我們心目中都是美好的事。 我們大概不會去想,甚至不會想去想,當這些事物都失去了,我們的人生是否頓時變得空虛;或者我們死後,有多少這些事物,是可以跟我們走到天堂。 有許多人追隨名利,只為留下不朽的傳說,讓全世界都記得你的名字(當然,我都有這樣的想法),彷彿世界都擁抱著你,述說你的事跡成就,我們又怎會有空想,當這個世界,人全部消失了,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人生的意義是否霎時全空了呢? 然而,這些追求,有多少是你由小到大渴求的夢想呢? 亞里士多德一直追求人生幸福的境界,亦探索甚麽是人生的幸福,他達到了心中的幸福嗎,沒有人知曉,但他說人生的幸福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我十分認同,如果每個人都有理性分析自己的人生,相信今日為錢、情而死的人會有減無增。

  2. 2 小時前 · 六四事件35周年前夕,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撰文,提到「三十五年前發生在首都那場耗人生命的事件」,在人們內心某處留下深深的創傷,儘管它已經被掩蓋或已結痂。. 周守仁說,寬恕不代表忘記,但能讓內心得享自由,又以天主來作比喻,「祂總會 ...

  3. 2020年2月28日 · 今日是法國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生日。 他是法國文藝復興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之一其書寫開創出隨筆散文essay的文學類型以作者個人觀點出發把生活軼事提煉出的知性思考娓娓道來。 蒙田從來沒有建構任何理論,他也不相信理性足以賦予我們幸福,其著述甚至前後矛盾,所以他能算是哲學家嗎? 他甚至認為像西塞羅(Cicero)這樣的哲學家才是最大的白痴,因為信奉理性無所不能就是白痴的根源。 他說,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有一部分瘋狂,一部分智慧。 假如一個人對生活有全面的反思,他就不能忌諱非理性的部分。 西塞羅|古羅馬最偉大的演說家名叫鷹嘴豆. 蒙田的代表作《隨筆集》(Essais)於1580年分兩卷出版。

    •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
    • 實用主義在中國的影響
    • 師承杜威的胡適

    實用主義哲學家將這套思想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面向,其中之一是教育的領域。杜威本人就是一位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家,他認為「教育本質是生活、成長、重組及改造」。他主張教育與生活結合,不論是在學校、家庭或社會中的生活實踐,都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即是成長,指的是教育的過程中牽涉到人與環境兩者之間相互配合的關係,人透過不斷適應環境,並一邊對之投入創造,一邊成長;而經驗的累積過程亦要經過不斷的更新及修正,因此教育即重組及改造。 實用主義式的教育理念,認為知識不應該是抽象的理論學習,而要伸展到技能及生活實踐。簡言之,實用主義主張不再作紙上談兵的教育論,而將整個人生視為一種教育過程。

    胡適是我們很熟悉帶領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他也受到杜威的影響。胡適曾經到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他當時的教授正是杜威。胡適回中國後,用力推廣杜威的哲學觀。1919年,杜威更被邀請至中國演講,令實用主義影響到中國許多學者,比如蔡元培、梁漱溟、陶行知等,使這套理論植入民心,受社會推崇。不難發現,我們今日使用的教科書,其編寫方式不會單純羅列一套套的理論過程,而是配合生活的知識,使學生結合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情境,例如數學教科書上的應用題,也可以說是實用主義運動的結果。 延伸閱讀——哲學為了教育(十一)那些我們沒有學過杜威所教的|曾瑞明

    或許我們會感到驚訝,這些於今天的角度來看都是理所當然的教育法,竟然是由上世紀才興起的一場思想運動演變而來。其實有更多我們今日視為必然的定律,也曾經一度被視為抽象的「哲學理論」而不被應用。只是因為今日大家對某個答案感到滿足而全然接受,卻忽視了它們經歷奠定與改革的過程。今日哲學的訓練讓我們在這種全然接受中保持警覺及批判性,因為不知哪天我們的安逸而滿意的答案也可能遭到動搖,甚或推翻。 胡適:中國近代史中 於文化與政治都不會缺席的一號人物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

  4. 2017年3月14日 · 作家們抨擊城市生活的詩歌散文,卻是在城市的印刷廠中排版印刷,在城市恢弘的書城當中出售。 」而城市的發展邏輯,則是沿著「城市化——郊區化——郊區城市化——新的郊區化」的迴圈不斷前進的。 第二篇文則反對第一篇文的兩個論點,其中是「自然」與「文明」的二元化,以及作者對城市文明的自信。 「當該文作者不斷讚頌城市如何為人類帶來動力的時候,卻又無視動力的來源與後果,眼光停留在城市上,甚至乎有種城市中心主義」。 第一篇文的觀點不算新鮮,其觀點類似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於《城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City)中所述的那樣,大意就是有一些人類嚮往的經濟和文化活動只能依靠城市實現。

  5. 21 小時前 · 鄭永年表示,這就是「社會經濟文化交流」,至於解放軍「看著」就行了,「你獨立了我一定要打,但是統一還是要靠社會經濟文化的交往」。 他引用前台灣副總統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概念,倡議構建一個以大灣區為核心,把海南島、福建省融合進來,可以構建一個「南方共同大市場」,也 ...

  6. 2020年4月21日 · 本書旨在借古今中外的思想資源與智慧,從青年人日常生活中提取20個讓人細意反思的題目,使讀者能在尋常不過的生活中,看到不一樣的道理。 以下為書中第一章〈IG:濾鏡的我才是真的? 〉,以我們熟悉的 IG 社交媒體來開啟場思想之旅。 IG:濾鏡的我才是真的? 作為一個長期使用臉書(Facebook)的「老餅」,開一個 IG account(Instagram 帳戶)可說是神奇經驗。 我當時想︰一幅圖有甚麼好看? 後來才明白,一些人會覺得︰一堆字有甚麼好看? (Unsplash: NeONBRAND@neonbrand) 為何後來又開 IG? 事緣一次指導學生的 IES (獨立專題研究),同學想探討人們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 post(張貼)的東西會有甚麼不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