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 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 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
成語: 道不拾遺 [正文],注音: 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釋義: 即「路不拾遺」。 見「路不拾遺」條。 01.《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道不拾遺 dàobùshíyí [no one pockets anything found on the road;no one would keep lost articles found by the roadside] 無人撿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嚴峻,無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風廉直,社會安寧 爲 長陵 令,道不拾遺。—— 《漢書·何並傳》
「路不拾遺」原作「 道不拾遺 」。 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 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
典故説明: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 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 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 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 懲治犯罪之人 ...
字詞:道不拾遺,注音: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釋義: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