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9日 · 量子力學英語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它描述原子尺度及原子尺度以下的自然行為 [2]:1.1。 它是所有量子物理學的基礎,包括量子化學、量子場論、量子技術、和量子資訊科學。 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

  2.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 (英語:Quantum mechanics)是 物理學 的分支學科。. 它描述 原子 尺度及原子尺度以下的 自然 行為 [2] :1.1 。. 它是所有 量子物理學 的基礎,包括 量子化學 、 量子場論 、 量子技術 、和 量子信息科学 。. 量子力学与 相对论 一起被认为是 现代 ...

    • 對「理解世界」造成天翻地覆改變的量子物理
    • 一切的「存在」與「樣貌」都取決於「可測量與否」?
    • 這世界是否可以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 讓物理學家困擾的塌縮不確定機率性
    • 「觀察者」的存在,影響了測量結果?這科學嗎?
    • 關於物理學,我們還不了解的是……

    量子力學以後,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從原先的本體論(ontology)變成了認識論(epistemic)。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這一切要從馬赫(Ernst Mach,1838/2/18-1916/2/19)講起,他認為科學的目的本來就不是探尋甚麼真理,科學只是想要找到一種「最經濟的思想」。例如當我們想要描述自由落體時,一個方法是收集大量的自由落體實驗數據,從而發現這些數據間的一致性;我們也可以採取另一個方法,找尋背後的物理定律,像是速度的變化是常數。 對於馬赫而言,第二種方法更好只是因為它更「經濟」,只需寫出一條式子就解釋了很多同類的現象,但對於「認識」這個世界如何運行而言,兩種方法是等價的。科學是用最少的腦力來解釋最多可能的事實,我們認為某條物理定律是有價值的並非因為它是「對的」、是「真...

    愛因斯坦曾和年輕時的海森堡有過一次對談,愛因斯坦提到:「原則上由觀察到的數值來建立一個理論是不對的。實際上往往相反,反而是你用的理論決定你能觀察到甚麼。」5這個想法一直在海森堡的心中,後來更導致他提出不確定性原理。海森堡說:「在原子尺度時,物理學家只該考慮可測量量。」6他認為在量子尺度時,我們只能考慮能被測量的量。這是甚麼意思呢? 當量子還在建立階段時,古典的物理學家都質問他們:「你看你們的理論一點都不好,因為它不能回答粒子的實際位置是甚麼、或是在干涉實驗中粒子究竟穿過了哪個孔,或諸如此類的問題。」 我們不需要回答這種問題,因為每個在物理中使用的概念都需要有個可操作的定義,除非我們可以指出它要怎麼被測量,否則我們不允許談論某個概念。

    那究竟誰的想法更好?哥本哈根學派認為物理實在對於像「動量」或「位置」這種物理量,在測量它們之前並沒有確切的值。愛因斯坦會問在測量前的瞬間粒子是否有確切(雖然我們不知道)的位置,他甚至提出,對於這種問題我們只能回答:沒有、我們不知道、這問題沒有意義。 這革命性的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了解,曾經我們認為可以無限精確的探索世界,原子只是比較小的東西而已,遵循的物理規律跟宏觀物體一樣,但現在則發現用不同儀器所觀測到的世界也大不相同,客觀世界不再存在,主觀操作決定了我們能看到甚麼。

    我們必須來談談測量和塌縮。在量子力學裏,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wave function)來描述,概念有點像是震動的彈簧在不同的時間裡有不同的形狀;薛丁格方程式則用來計算波函數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波函數塌縮指的是,在量子力學體系中與外界發生某些作用(如測量或觀察)後,波函數會發生突變:由原先若干本徵態的疊加在測量後塌縮到單一本徵態。 波函數塌縮,也就是「量子態經過測量受影響其結果」這概念困擾了無數的物理學家。曾經有位史丹佛的年輕教授在量子力學課的頭兩周試圖探討測量問題,結果卻被系上資深的教授批評說:「你這麼做是有害的,學生們不需要了解量子力學的建立,這些都無用,只要讓他們會算就行了。」而朗道在他的書中試圖給測量一個數學定義(第一類測量和第二類測量),但依然避不開塌縮這個概念,雖然他整本書中都不...

    溫伯格也質問: 愛因斯坦就問: 舉個具體例子,如果森林中有棵樹倒了,沒有人在場聆聽,那麼會有聲響嗎?如果真實的森林中有一棵真實的樹倒下了,那麼即便沒有人在附近,聲音當然還是會出現。即使沒有人在場聽到,還是會有其他的蛛絲馬跡,聲響透過空氣會搖晃一些樹葉,我們只要夠仔細,就會發現荊棘劃過葉子而留下了割痕。若是問:是否有聲音的「感覺」呢?沒有。照理講,聲音的感覺是和認知連接在一起的, 我們不知道別的生物是否有知覺。 也有人說塌縮是經典客體(如觀察儀器、觀察者)和量子客體(被測量的量子)相互作用後的結果,此過程完全不需要一位實驗操作者存在。但如果有本質論的物理法則存在,一個經典客體哪來的魔力去塌縮波函數呢?宏觀和微觀的分割線又是甚麼?量子力學非常畸形,它在進行定義時竟然需要用到作為自身極限情形的經典...

    愛因斯坦認為有個客觀的物理實在,不同觀察者都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玻爾則認為對於想要研究的問題不同,觀察者會設計各種相異的實驗,而這些實驗創造了物理實在。最後貝爾不等式的實驗驗證為這場世紀辯論帶來終結,宣告玻爾是對的,測量的過程創造了一個特定的結果。粒子在對它進行測量之前沒有一個確定的位置,是測量的過程給出了一個具體數值,測量「創造」出了一個結果。 這種挺像魔法的儀器「創造說」不太令人滿意,但是維格納的唯心論想法也有荒謬之處,以薛丁格的貓為例,是你「看的行為」看死了貓,而非毒藥,這變得非常荒謬,宏觀事件的線性組合會非常奇怪。現在人們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測量的本質是某些宏觀體系受到了影響,在測量發生的時刻,宏觀體系與微觀體系相互作用,並留下一個永久記錄。宏觀體系不允許處於由不同態所構成的線性組合...

  3. 2020年10月7日 · 量子力學是如此令人驚訝在量子的世界裡一切僅是概率和虛波量子躍遷和短暫振動……如今量子力學無處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智慧型手機GPS雷射手術到醫學影像等

  4. 常常令人感到神秘難懂的量子力學其實是主宰世界萬物性質的基本原理在我們的生活中量子力學的應用無所不在。 海報主題包含:核融合反應、粒子的雙重角色、量子化、光合作用…

  5. 易富國主講的量子力學 本課程共 80 講,包含: 影片檔 82 個 參考資料 4 個 課程回饋

  6. 2022年6月1日 · 普朗克提出電偶極振盪子能量的背後物理因此 1900 年 12 月 14 日被公訂為量子理論的誕生日」,但是普朗克真的是發現量子力學嗎其他科學家對量子力學有什麼發現呢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