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陳慧嫻生於香港,籍貫廣東 番禺,家中長女,有一個小一歲的妹妹和一個小十歲的弟弟(其弟是劉浩龍的小學同學)。父親陳澄波於20歲時誕下她。母親比父親大兩年,皆於入境處任職。

  2. 2024年5月17日 · 陳慧嫻生於香港,籍貫廣東 番禺,家中長女,有一個小一歲的妹妹和一個小十歲的弟弟(其弟是劉浩龍的小學同學)。父親陳澄波於20歲時誕下她。母親比父親大兩年,皆於入境處任職。

  3. 2022年3月9日 · 沒錯,她的家庭條件是很不錯,父親陳澄波在政府裏面工作,待遇好還體面。 陳慧嫻在讀三年級時才開始和父母一起生活,八九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自己待人處事的一套。 突然要和爸爸媽媽同住,小姑娘喜悅的心裏也帶著幾分怯懦。 與爺爺奶奶的慈愛不同,父親陳澄是一個傳統觀念很強的人,嚴肅刻板,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和規矩養成。 陳慧嫻的性子算不上軟弱,隨和安靜,生活里事事都無欲無求。 在家裏,爸爸的話對她來說就是聖旨,一聲令下就沒有不從的。 時間一久,陳慧嫻也養成了逆來順受的處事態度。 「其實到現在,我爸打電話給我說,你今天幫我幹什麼……我也會馬上去幫他辦好。 從小就是這個樣子,我都很怕他。 所以,在19歲那年陳慧嫻一炮而紅後,陳澄波起初並不贊同女兒放棄學業進入演藝圈。

  4. 2020年8月7日 · 從《我的家庭》回顧細心的父親陳澄波. 2020-08-07. 許多人可能知道陳澄波是一位厲害的藝術家,不過你知道他也是一位浪漫又細心的父親嗎?. 明天就是父親節,一起透過畫作來看看他是一位怎樣的爸爸吧!. 這幅著名的作品《我的家庭》完成於1931年 ...

    • 生平
    • 藝術成就
    • 作品
    • 流行文化
    • 相關事件
    • 外部連結

    童年與求學

    1895年(明治28年)生於嘉義,父親陳守愚為清朝舉人,曾受聘在外為私塾先生。家境清寒。母親早亡,陳澄波從小由祖母帶大,童年在私塾受漢文教育,13歲入公學校,再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註 1],受教於石川欽一郎。 從陳澄波留下的日記中,可以看到他自幼就有繪畫的興趣。當時臺灣的畫家圈普遍以作品入選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榮,因為當時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總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畫家能得到有史以來最高的聲望與地位,也是臺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於是陳澄波發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大畫家。進入國語學校的第一年,陳澄波在著名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的教學指導之下,學習到基本的寫生訓練與水彩技法。

    初任教職

    1917年,從國語學校畢業,任教於嘉義廳嘉義第一公學校[註 2]擔任訓導一職。1920年到水堀頭公學校[註 3]擔任教諭。 1921年至1923年,任教於臺南州水上公學校擔任教諭,也曾帶領學生到郊外去寫生。

    赴日本內地進修

    1924年(大正13年),以將近三十歲的高齡考入當時畫家的聖殿—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讀,是早期留學日本的臺灣學生之一。 1926年(昭和元年),他以畫作〈嘉義街外(一)〉首次入選日本第七屆「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灣以油畫入選該展覽的第一人,之後也多次入選。他一生最崇拜的藝術家,正是梵谷,家中兩本關於梵谷的傳記和書信集,被他用紅筆畫了又畫。 1927年畫有〈玉山遠眺〉,後來送給學生歐陽文。 同年3月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陳澄波選擇升上該校研究科,期間曾於臺灣、日本、中國各地參加各種展覽。 1929年(昭和4年)3月,完成研究科學業。另一方面,在學期間陳氏同時也在本鄉研究所從事研究。

    陳澄波除了以〈嘉義の町中〉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1926),隔年又以〈夏日街景〉入選日本第八回帝展(1927)以外,其後也多次入選槐樹社展、春陽展、光風展、臺展、臺陽展、府展等展覽,並先後組織七星畫壇、赤島社、臺陽美術協會等重要美術團體,其於繪畫的成就,以及推展臺灣藝術文化的努力,功不可沒。 陳澄波經過嚴格的正統學院訓練,嚴謹的構圖,卻又不失純稚樸拙;特有的筆觸,大膽的用色,令人不禁熱血沸騰,這風格被稱為「學院中的素人畫家」。在他的作品中,人物與靜物較少,但其風景繪畫的風格,充滿了強烈執著的「素人」個性,實有其獨特的韻味。而其在1921年(大正10年)所寫的《藝術觀》自道自己的藝術哲學 : 「作為一個藝術家,必須擴大生活領域,更需寬容關懷事物。因真正的藝術家之感受性太敏銳了,若無寬大的包...

    《嘉義の町中》,現名《嘉義街外(一)》/ 1926年/ 畫布、油彩。入選1926年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展,原作於二二八事件波及而佚失,現存黑白照片。
    《嘉義街外(二)》/1927年/ 畫布、油彩/ 64×53厘米
    《廟口》 /年代未詳/ 畫布·油彩/ 59×70.5 cm
    《嘉義遊園地》/1937年/現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音樂劇

    1. 《我是油彩的化身》(嘉義市政府及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主導拍攝,以陳澄波為故事主角)

    電視劇

    1. 《紫色大稻埕》(江國賓飾演,2016年)

    文學創作

    1. 《陳澄波密碼》(柯宗明,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作品,2018年,遠流出版) 2. 《戴帽子的女孩》(文:林滿秋、圖:陳澄波,2017年,小典藏出版) 3. 《紅色在唱歌》(文:林世仁、圖:陳澄波,2017年,小典藏出版) 4. 《會說話的畫》(文:林芳萍、圖:許文綺,2017年,小典藏出版) 5. 《靈魂裡的火把》(文:幸佳慧、圖:蔡元婷,2017年,小典藏出版) 6. 《供桌上的自畫像》(文:林滿秋、圖:徐至宏、陳澄波,2017年,小典藏出版)

    2015年高雄市一名古董收藏家住院,返家赫然發現,家中一幅宣稱是臺灣著名畫家陳澄波畫作《鼓浪嶼之二》遭竊。隨後還衍生TVBS主播華舜嘉在報導已故畫家陳澄波畫作遭竊新聞時卻口誤說:「陳澄波自己本人也相當緊張」的事件。

    陳澄波 - 尊彩藝術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立臺灣大學,視覺素養:陳澄波 (1895 - 194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1991年寶麗金唱片公司派人去美國遊說陳慧嫻喺放假期間錄一隻新碟,即係1992年推出嘅《歸來吧》,當中《飄雪》、《紅茶館》都好受歡迎,令陳慧嫻決定喺畢業後再投入演藝工作。 1993年出咗《你身邊永是我》唱片同埋拍無綫電視音樂特輯《紐約嫻情》,1994年底喺紐約州雪城大學畢業,同一年10月出咗《今天的愛人是誰》新曲+精選,當中嘅《今天的愛人是誰》榮登四台冠軍歌,1995年佢重返樂壇,推出二張銷量高《Welcome Back》同《我不寂寞》大碟,同劉德華參與商台廣播劇《我心不死》廣播劇大受歡迎。

  6. 陳慧嫻生於 香港 ,籍貫 廣東 珠海 ,家中長女,有一個小一歲的妹妹和一個小十歲的弟弟(其弟是 劉浩龍 的小學同學)。 父親陳澄波於20歲時誕下她 [1] 。 母親比父親大兩年,皆於 入境處 任職。 由於父母年輕,忙於上班,陳慧嫻早年在 香港島 灣仔 大坑道 的住宅成長 [註 2] ,年輕時寄居外婆家中,因此,自小陳慧嫻與父母關係疏離 [2] 。 她就讀聖保祿幼稚園 [註 2] 、瑪利曼小學(1978年畢業) [註 2] 。 有感自己得不到父母愛惜,而且十分貪玩,對學業毫無興趣,更於小學三年級時留級 [3] ,父母因此將她接回家。 之後她開始明白讀書的重要性,便開始認真讀書 [3]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相關搜尋

    陳慧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