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自兩漢 諸葛亮 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修身, 立志. 譯文及注釋.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基本介紹. 中文名: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屬性:名言. 實質:生活態度. 引用:諸葛亮《誡子書》 注音. 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釋義. 淡泊: 恬淡寡慾;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 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出處原文.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 澹薄 無以 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②,險躁則不能治性③。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自两汉 诸葛亮 的 《誡子書》. 翻譯: 如果不把名利看得淡泊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如果不能做到內心寧靜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賞析: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話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 ...
以沉着清靜的態度達致遠大的理想。 「澹泊」,清靜寡欲、簡單儉的生活態度。 全句的意思是:不能清靜寡欲,就易受誘惑,無法清楚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於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於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兩漢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原文. 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治性 一作:冶性) 译文及注释. 品德高尚的人,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此聯出自《誡子書》,是 諸葛亮 於 蜀漢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寫給他兒子垂髫時期的 諸葛瞻 之書。 語淺而意藴深刻,充滿了哲理。 [1] 而且這是小説家言,不足信。 但是在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此聯的來源就是這句話,但是是否在當時的草廬當中就有這副聯,應當存疑。 此聯反映的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認為一個人須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志向,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 此聯可以看做是諸葛亮一生立身處世的寫照,語淺而意藴深刻,充滿哲理。 小説作者以 肯定句 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 否定之否定 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 門聯。 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 對偶句,平仄極不和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完善. 修身, 立志. 譯文及注釋.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 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於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