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黎萬宏 (英語: Lai Man Wang ,1974年8月30日 — ),綽號 泥鯭 ,香港樂隊 RubberBand 成員,於隊內擔任 鼓手 。. 因樣貌酷似藝人 林海峰 而為人熟知,有「翻版林海峰」之稱 [1] 。.

  2. 黎萬宏 (英語: Lai Man Wang ,1974年8月30日 — ),綽號 泥鯭 ,香港樂隊 RubberBand 成員,於隊內擔任 鼓手 。. 因樣貌酷似藝人 林海峰 而為人熟知,有「翻版林海峰」之稱 [1] 。.

  3. 2024年1月13日 · (英语: Lai Man Wang,1974年8月30日 — ),绰号泥鯭,香港乐队RubberBand成员,于队内担任鼓手。 因样貌酷似艺人 林海峰 而为人熟知,有“翻版林海峰”之称 [1] 。

  4. 另外兩位成員:鼓手泥鯭黎萬宏)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 物理及材料科學系碩士,結他手阿正畢業於美國波士頓的伯克利音樂學院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主修電影配樂。

  5. 籠內放泥鯭魚愛吃的食物如油條或麵包皮之類。可以同時一人操作多個泥鯭籠和捉魚的據點,本小利大,操作簡單,泥鯭魚獲可免身體受傷。 [5]。 勞工手套及剪刀是捉泥鯭魚之必要工具。不可將腸管弄破,以免污染魚肉。 相關 [編輯]

    • 分布
    • 特徵
    • 生態
    • 食用
    • 捕捉與處理

    本魚西太平洋區,包括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台灣、越南、中國沿海、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 生活水深1至50公尺。

    本魚體呈長橢圓形且側扁,標準長度為其深度的2.3至2.9倍。頭部的背部輪廓在眼睛上方微弱到顯著凹陷,鼻子呈鈍或尖。前鼻孔有一個瓣,隨著魚的生長而變短,體側上褐綠,下為銀白;雜以白微帶淺藍的圓斑。沿體縱軸排列成行。側線下,斑點大,成6行,側線以上,斑點小,排列約成18至20行。背鰭和臀鰭的鰭棘部具明顯缺刻。尾鰭在幼魚時期成淺凹形,成魚則呈淺叉形。受驚嚇時體色變成暗棕、灰棕和白色交雜。背鰭硬棘13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軟條9枚。體長可達40公分。鰭棘有側溝,會分泌毒液,被刺傷會麻痺。同屬的另一個種長鰭藍子魚(學名:Siganus canaliculatus,也稱臭肚、象魚)與此品種相似,但色不同。

    本魚棲於平坦底質淺水或珊瑚礁,於高緯度地區,則棲息於岩礁區或淺水灣。幼魚的飲食以絲狀藻為主,而成魚則偏好葉藻和海草。當幼魚到達珊瑚礁平台時,它們會聚集成群,正常規模為200隻,但最多可達5,000隻。當它們長到3個月大時,魚群中的魚數量會減少到約12條。在產卵前,該物種在內礁灘的凸起區域形成30-60隻的聚集體,並在新月的第四天或第五天產卵。產卵發生在珊瑚礁邊緣附近,每隻雌魚一次產卵約30萬。

    泥鯭曾經算是下等價錢的「食用魚」,不能上大桌,即是不會出現於喜慶宴會的菜單之上。這是因為從前往來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只能依靠船運,而在當時水質較現在好的香港來說,在維多利亞港兩岸的碼頭很容易就可以釣到泥鯭魚,不愁供應。因此香港有一句俗語「泥鯭充石班」。而泥鯭粥已經是香港美食之一,名揚日本及東南亞,而泥鯭魚肉本身肉質相當鮮美,清蒸加陳皮、醬油和熱油便十分美味,或者煮湯加薑片,也很醒胃。在台灣澎湖的烤臭肚魚乾和酸瓜臭肚是當地著名的食品。

    可用竿釣、刺網及陷籠方法。由於泥鯭的鰭有毒,因此常使用泥鯭籠捕捉,是由鐵絲網包成的一個籠,設有一個「有入無出」的入口,結構由雞籠變化而來。籠內放泥鯭魚愛吃的食物如油條或麵包皮之類。可以同時一人操作多個泥鯭籠和捉魚的據點,本小利大,操作簡單,泥鯭魚獲可免身體受傷。 。勞工手套及剪刀是捉泥鯭魚之必要工具。不可將腸管弄破,以免污染魚肉。

  6. 2024年5月18日 · 另外兩位成員:鼓手泥鯭黎萬宏)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 物理及材料科學系碩士,結他手阿正畢業於美國波士頓的伯克利音樂學院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主修電影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