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月3日 · 米田堡血型是一種獨特的血型,在世界上白種人與日本人具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不到萬分之一,但在僅2100萬人口的台灣,卻占了有3~6%左右,尤其的原住民族群,擁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分別為:卑南族 21%;雅美族 (達悟族)34%;阿美族 88%,阿美族的族人己乎都是米田堡血型,比率是世界第一。 而什麼是米田堡血型? 擁有這種血型的人會有什特殊之處呢? 這種人捐血會有危險嗎? 什麼是米田堡血型? 紅血球除了A、B、0血型外,其實還有其他血型系統,其中比較常聽到的是Rh血型,有時我們會在戲劇的劇情看到,A、B、0的血液行配對了,但還必須是Rh陰性血型才能輸血,而米田堡血型是一種比Rh血型更罕見的血型。

  2. 2018年6月1日 · 發炎反應是什麼? 當病毒或細菌入侵人體時,在免疫系統中扮演哨兵的肥大細胞,就會啟動防禦機制,釋放出組織胺,並把白血球、嗜中性球等送到戰場,並分泌促進發炎的因子,使血管擴張、組織液滲出,並刺激產生疼痛,對抗外來病原菌等敵人,並會引起局部的紅腫熱痛。 這些促進發炎性因子對細菌、病毒及一般正常細胞都有破壞性。 因此,在消滅病原菌後,免疫系統會讓作戰的白血球撤退,並啟動抗發炎因子及讓扮演清道夫角色的巨噬細胞,開始清除死亡的白血球和細菌及病毒的屍體。 此外,抗發炎因子還會啟動修復身體的機制,修復受損組織,促進細胞再生。 失控的發炎反應. 人體其實無時無刻都在面臨細菌及病毒的入侵,也因此發炎反應其實隨時隨地都在進行。 而促進發炎反應與抗發炎反應互相平衡。

  3. 2019年6月14日 · 胰島素是身體控制血糖的一個機制,正常情況下,胰島素分泌固定的量,就可以讓血糖維持在穩定的狀態。 但如果身體對胰島素出現「阻抗」反應,正常的胰島素量就失去了控制血糖的功效。 簡單來說,胰島素原本分泌1個單位,血糖就會降到正常值,但現在胰島素分泌1個單位,身體卻接收不到、認為並沒有胰島素,必須要分泌2個單位才會啟動,等於讓胰臟變成2倍的工作量;情況持續惡化下去,胰臟得分泌4個、甚至5個單位的量才能啟動,總有一天會過勞而罷工。 而當胰臟罷工,也就失去控制血糖的機制,血糖就無止盡的飆高,也因此「確診」糖尿病。 但在血糖飆高之前,其實胰島素的阻抗現象已經持續好長一段時間了,如果能在發生阻抗時就發現,根本不會走到後面的那一步。 怎麼檢測胰島素阻抗指數.

    • 第一階段:0~12週 確認是否懷孕與著床位置
    • 第二階段:13~16週 骨骼、神經系統逐漸發展完成
    • 第三階段:17~20週 可看出性別
    • 第四階段:21~24週 練習呼吸、吞嚥動作
    • 第五階段:25~28週 對外界聲音有反應
    • 第六階段:29~32週 呼吸運動為健康指標
    • 第七階段:33~36週 確認胎位是否朝下
    • 第八階段:37~40週 發育持續進行中

    當卵子與精子在輸卵管相遇,結合成為受精卵,被送到子宮的時間是在妊娠第2週以後、4週以前,女性都不太會察覺懷孕,約到了妊娠第5週時,可從尿液或血液中,驗出HCG(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指數,多數人也會有懷孕的自覺,進而至婦產科進行檢查。 1. 第5週 確認胚胎著床位置,排除子宮外孕的可能性,確認妊娠囊的存在,大小約6mm左右。 2. 第6週 胎兒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發育的關鍵期,其他各器官、骨骼、肌肉等也會在這時開始發展,孕媽咪在用藥上須特別留意。 3. 第7週 從超音波觀察到胎兒正在跳動的小小心臟,速度約成人的兩倍,每分鐘約150次。 4. 第8週 測量胎兒頭部到臀部長度,以判斷更正確的懷孕週數。 5. 第9週 胎兒生殖器官開始形成,但因為還太小,尚無法得知胎兒性別。領取孕媽咪手冊後,開始進...

    第13週 胎兒不只會長出手指,手指前端還會有小小的指甲;神經系統漸漸發達,會有手掌揮動動作出現,腳也會踢來踢去,嘴巴肌肉逐漸成熟,胎兒偶爾會出現吸手指的動作,為未來出生後的吸奶做好準備。
    第14週 骨骼發育完全,透過超音波可看到每個骨骼,胎兒的外觀輪廓越來越明顯。
    第15週 各項器官已形成,接著會開始長臉上的胎毛及頭髮。
    第16週 子宮內羊水量增加,胎兒能自由活動在子宮內,體重約介於60~120公克;腦中控制聽覺和記憶的海馬體也會開始發展,爸媽要多跟肚中的胎兒說話,使其提早熟悉家人的聲音。
    第16~17週 成長快速,根據胎兒不同的生長狀況,體重大約會增加1.5~2倍,皮膚厚度會增加,累積皮下脂肪,能不再依賴孕媽咪,靠自己控制自身體溫。胎兒會做出更多的精細動作,像是打哈欠、吸手指等。
    第19週 生殖器官發育完成,能準確看到胎兒性別,以女胎兒為例,除了外生殖器,子宮、卵巢、輸卵管等皆已成形。胎兒的五感漸漸發達,包含接受外界光刺激的視覺、聽見爸媽聲音的聽覺、感覺到食物味道的味覺、聞到羊水氣味的嗅覺,還有感覺皮膚被碰觸的觸覺。除了頭髮之外,胎毛、睫毛、眉毛等也會陸續長出來。

    體重約在500~800公克,身長約16~35公分,越來越能看清楚胎兒長相,手腳、身體都會變長,讓不少爸媽相當期待從超音波看到孩子的模樣! 胎兒會開始在羊水中練習呼吸,因為吸入羊水比吸空氣還要費力氣,透過在子宮內的練習,能讓胎兒的肌肉變得更發達。 胎兒也會出現吞嚥動作,會喝入羊水讓肺部膨脹,再將羊水製造成尿液排出,促使肺部及腎臟功能發達,嘴巴周圍的肌肉和吞嚥能力也能同時訓練到,更使其提早熟悉出生後立即需要的肺呼吸及排泄。

    第25~26週 身長約為小黃瓜長度,開始出現反射動作,臺安醫院婦產部主任林珮瑩提到,胎兒對於肚皮外的世界更有反應,聽到較大的聲音時,孕媽咪會明顯感覺到胎兒在動。
    第27週 肺部持續變成熟,肺泡會從第一類肺部細胞,轉為第二類肺部細胞,倘若早產,胎兒將會有9成以上的存活率,發育狀況良好。
    第28週 孕媽咪能從超音波觀察到胎兒的眼睛一開一合,就像是在眨眼,這時的大小約像是白花椰菜,體重約1公斤左右。
    第29週 骨骼多數已成形,硬度不夠,之後會再更加茁壯。
    第30週 體重來到1,300公克,會眨眼,眼睛會微微張開,但因為羊水是鹹的,張開的時間不會太久。林珮瑩醫師說明,這是眼皮運動變得更熟練的表現,而胎兒的造血功能增加,可從骨髓中偵測到紅血球的存在。
    第32週 體重約為1,700~1,800公克,胎兒會從呼吸運動轉為肺呼吸,胎兒會將羊水吸到支氣管附近,使橫膈膜上下移動,這樣的呼吸練習,可讓胎兒在出生時吸入空氣使肺泡膨脹,順利發出第一下哭聲。

    第31~33週 胎兒能夠偵測到光線,從超音波仔細觀察,能看到瞳孔一開一關、收縮等現象。33週左右的胎兒,身上會有胎毛的生成,主要是讓胎脂留在胎兒的身上,能避免胎兒長時間泡在鹹鹹的羊水中,造成皺皺的皮膚或是脫皮。

    在36週之後,消化系統已經成熟,原先生長好的器官也開始運作,呼吸狀況沒問題,皮下脂肪和肌肉都長得完整,多數胎兒會在這階段誕生,出生後能夠保持自身體溫,排便也不成問題。 多數醫師鼓勵孕婦自然產,但對於部分特殊情況,醫師則會根據不同狀況,提前約好剖腹產時間。林珮瑩醫師表示,如是胎位不正,會選擇在38~39週進行;如是因為雙胞胎、前置胎盤等,會在胎兒足月前,36週就會施行剖腹產。 她補充,「以前置胎盤為例,在子宮頸還沒開始收縮時開刀,對於產婦及胎兒而言是較安全的作法。而倘若是產婦之前已有過兩次以上的剖腹經驗,醫師多會選擇在37週進行,降低子宮破裂的風險」。 文/Tiffany 圖/蘇鈺婷 ※ 本文由mombaby媽媽寶寶授權,原文出自於「胎兒發育到哪?什麼時候會呼吸?孕程40週胎兒成長全紀錄」。

  4. 2021年8月11日 · 19世紀,十分有名的美食老饕、法國貴族沙托布里昂,非常喜愛這種牛排,也因此讓這牛排變得很有名氣。 在牛腰脊肉裡最中央、最高級的部位也被稱為「沙托布里昂」。 口感:因此部位運動量最少,肉質也是最軟嫩的,且油質含量低、瘦肉多、沒有筋。 熟度:三分熟,過熟肉質容易變硬。 紐約客牛排(Strip Steak) 在里肌肉和腰脊肉之間有一部分大理石紋的牛肉,肉質很好咬,口感柔順。 因為形狀類似紐約地形,又被稱為「紐約客牛排(New York Strip Steak)」。 口感:此運動量較多,肉質也較緊實略帶嚼勁;油花較少,但分布均勻。 熟度:五分熟左右最佳,至多不建議超過七分。 丁骨牛排(T-bone Steak)

    • eiffel tower wikipedia1
    • eiffel tower wikipedia2
    • eiffel tower wikipedia3
    • eiffel tower wikipedia4
  5. 2020年11月14日 · 1. 飲食控制-低GI飲食、慢食、總量控制. 越精緻的澱粉類食物 (如白米飯、麵包、白麵),升糖指數 (GI)越高,會使血糖濃度快速上升,造成血糖不穩定。 建議可選擇低GI食物,且放慢進食速度,即可穩定血糖,並「控制攝取總量」。 像是只吃水果減肥的方式其實是錯誤的,總量若超過一天所需或是太晚攝取,仍會有糖尿病危機。 2. 體重維持- BMI ≦ 24. 理想的體重維持,建議以控制BMI ≦ 24為標準,超過者,可先設定初期易達成的目標 (自身體重的5~7%),待成功後會更有信心挑戰下一階段更嚴格的目標,只要能循序漸進,就能有效控制體重。 3.

  6. 2024年3月29日 · 「米酵菌酸」到底從何而來? 毒物專家解析兩大可能原因. 日期:2024 年 3 月 29 日 作者: 王芊淩. 「米酵菌酸」(邦克列酸)所引發的食物中毒案件,引發全民關注,難道未來真的有可能再發生嗎? 毒物專家解釋:「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罕見毒素,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多存在於土壤、植物、水中,但以台灣食物中毒案件來說,發生在人體、污染物當中確實是首例。 米酵菌酸存在在哪裡? 米酵菌酸對民眾好陌生,林口長庚醫院林口醫學中心毒物科研究員林中英解釋:「米酵菌酸基本上就是『唐菖蒲伯克氏菌』它所體內的代謝產物,當唐菖蒲伯克氏菌在發酵不全或是保存狀態不好的狀況下,所產生出毒素。 」唐菖蒲伯克氏菌與洋蔥伯克氏菌群很類似,讓人以為是生成在洋蔥上的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