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27日 · 什麼時候最適合讀MBA? 這就要視乎你個人事業的發展階段,預算/經濟能力,以及對未來工作的期望。 以下有幾個常見例子供大家參考

  2. 2022年1月3日 · 兼讀制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作為亞洲首個以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的課程尤其切合科技時代的需要注重傳授商業科技及數碼知識亦重視社會與商業道德責任旨在培育具備商業科技能力的可持續領袖領導層面涵蓋如ESG綠色經濟。 隨著網上進修成為未來大趨勢,科大MBA亦革新教學模式,讓有需要離港發展的學生轉為遙距網上授課,讓學生自由選擇及繼續MBA學業。 即將往荷蘭赴任的科大MBA兼讀生Derek大讚課堂安排具彈性:「有助我克服阿姆斯特丹與香港的6小時時差,方便我靈活安排進修時間與工作時間。 攝影:余俊良.

  3. 2021年3月15日 · 社會新聞. 特約內容. 【企業管理理大MBA革新課程 增設3大專修領域 打造環球領袖. 撰文:王玥晨. 出版: 2021-03-15 06:00 更新:2022-08-12 10:11. 在急速轉變的世界下營商環境動盪尤其考驗專業管理人才的應變及領導能力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深明企業及專才的需要打造結合知識及應用的多元化內容更善用理大優勢及業界良好的聯繫與時並進不斷革新課程從2021學年起增設航空時裝創新與設計3個方向性專修領域成就環球領袖人才。 理大MBA課程為具有工作經驗的管理人員而設,旨在培養他們成為富有創意和前瞻性的高中級管理人員,有助事業上的升遷。 透過多方面訓練學生分析企業案例,加強同學解決問題效率,提升批判能力和創新思維。

  4. 2021年8月12日 · 社會新聞. 特約內容. 【創新科技】科大Digital MBA啟用亞洲首個虛擬課室 軟硬件兼備. 撰文:王玥晨. 出版: 2021-08-12 14:58 更新:2021-08-12 17:25. 8. 在數碼新時代下,不止商業營運需要緊貼創新步伐,教育亦要靈活運用創科技術,創造全新學習體驗。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率先推出國際工商管理碩士數碼課程(Digital MBA for Global Leaders,DiMBA),啟動亞洲首個虛擬課室,創教育先河,塑造具備臨場感的互動教學空間,軟硬件互相配合,為學生帶來無縫學習體驗。 為期兩年的兼讀制課程DiMBA承傳科大著名MBA課程內容,注重創科精神,致力引入獨特的元素及創新科技,旨在培育多元化商業領袖,帶領未來瞬息萬變的國際商業世界。

  5. 2023年6月27日 · 即睇3大須知! 撰文:謝顯文. 出版: 2023-06-27 11:56 更新:2023-07-06 15:27. 4. 有學士學位才有機會找到理想工作,因此不少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畢業生及在職人士都會修讀Top-up Degree(銜接學位)課程,希望在事業上有更好發展。 香港有很多院校提供Top-up Degree課程,主要分為資助及自資兩種,後者課程種類及選擇眾多,非常適合在職人士重返校園,本文集中為你介紹自資課程。 Top-up Degree專為持副學位或一定工作經驗人士而設.

  6. 2023年2月6日 · 地產樓市. 90年代初買入第一個舖持有至今 黎永滔:短炒舖位冇乜好下場. 撰文:蔡偉南. 出版: 2023-02-06 07:15 更新:2023-02-06 14:26. 14. 本港零售舖市經歷近三年寒冬,有「百億舖王」之稱的投資者黎永滔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其個人投資組合過去一直「清一色」為舖位物業,疫情直接拖累其投資組合的市值由高位大挫約30%。 他認為,息口在未來一至兩年內仍會上升,短期傾向採保守態度,不打算入市,又指未來擬調整投資組合,或加插其他物業,以減風險。 對於近年舖價大跌,造就不少人擬「撈底」短炒,向來傾向長揸舖位的黎永滔則認為,短炒與長期持有優質物業是沒有比較性,直言多年來「不少短線投資者都冇乜好下場。 疫下舖位組合市值跌30% 息口高寧按兵不動.

  7. 2016年12月13日 · 實踐理論. 布迪厄認為,行動者在實踐中會運用一套「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這種實踐知識與學者們發展出的「理論知識」(theoretical knowledege)形成了某種對照。 如果從行動者的角度去呈現實踐的邏輯,而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這套邏輯,我們會看到實踐邏輯不同於理論家邏輯的特性。 首先,實踐是緊迫與模糊的。 大部分情況下,行動者在實踐中並不會對自己所處的情境進行充分的考慮,不管這種考慮表現為某種自利的理性算計,還是對於某種規範的遵從。 實踐的緊迫性與模糊性密切相關,現實中的很多行動在前反思、前語言、前物件的狀態下進行。 雖然一些行動者在事後被問及行動的動機時可以提供一種解釋,但是那種解釋未必是行動中的真實邏輯,而可能只是一種事後的分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