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6日 · 十九世紀許多風景畫,都取材自城市裡的休閒綠地,像是後印象派的作品,就有許多鮮明的例子。. 筆者以為,城市,透過藝術史學科擅長的角度來觀看,像是圖像表徵、文獻史料、再現系統、情感連結、規劃形式、視覺文化等等,已成為一個專業研究與 ...

    • piago德福廣場1
    • piago德福廣場2
    • piago德福廣場3
    • piago德福廣場4
    • 比發大財更重要的事:自由的空氣,與走上街頭的權利
    • 「造反」行動的權利
    • 抗爭的公共空間
    • 延伸閱讀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個全球經濟自由度最開放的金融城市,從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到街頭小店,願意拉下鐵門,不怕烈日與人潮擁擠的走上街頭?有什麼比發大財更重要嗎?簡單的說,香港在1997年脫離英國殖民,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後,在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體制下,依然維持行政、立法、司法與對外事務的獨立。然而在這個香港民眾稱為「送中法案」之下,得將單一個案件以提交的方式,移交至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等被告的司法管轄區。換句話說,若此案通過,因循這個引渡條約,威權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繞過「司法獨立」的這個防火牆,要求香港政府提交老大哥「認定」的嫌疑罪犯。這個在一般民主法治的國家施行合情合理,但在一個能任意使公民「被消失」的獨裁威權國家,將會大大威脅到民眾的權利和自由。畢竟誰都知道,獨裁政權隨便羅織莫須有的...

    在全世界心繫香港民眾的人身安危與保障民主自由權利的未來之際,眼底城事編輯室邀請《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的主編,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侯志仁,分享節錄該書的自序。當我們重新閱讀關於抗議的城市公共空間之時,期望每一個用身體勇敢實踐「反叛」(insurgency)精神的人民,都終將得到其應有的權利。以下是我們的節錄:

    民主社會的公共空間裡,可以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從來都不是不變的。中正紀念堂前的自由廣場,既可以讓孩子們遊戲、讓軍人們閱兵,也可以讓公民集會遊行,表達言論自由。民主社會的制度下,公共空間既可以是抗爭的空間,透過抗爭、協調與溝通,原本被單一使用公共空間更擁有被多元使用的可能。是在這樣來來回回、吵吵鬧鬧、無限交錯的過程裡,「公共」在空間裡被實踐,空間因此從物理性的容器變得「公共」,成為乘載多元社會性的容器。 允許公共空間有不同使用可能的城市與社會,民眾得以在這樣的可能性裡,創造出有活力、趣味的空間。有趣的空間帶來人潮的聚集,人潮聚集帶來商業發達的機會,「成市」在人,而不在天朝的恩准。台北街頭抗議現場的豬血糕與烤香腸攤,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僅透過這邊短文節錄,我們祝福香港市民。用肉身捍衛自由的同時...

  2. 2020年4月5日 · 都市設計. 在景觀都市主義下,景觀從被動的花花草草,轉化成對於城市公共生活有積極性的主體。 例如,工業空間(碼頭、工廠)或是都市嫌惡設施(機場、掩埋場)反而能成為都市大型綠地的來源。

    • piago德福廣場1
    • piago德福廣場2
    • piago德福廣場3
    • piago德福廣場4
    • piago德福廣場5
  3. 2017年8月10日 · 時間. 實用. 建築做為替我們效勞的一種技術,它必須滿足我們的需求,必須讓自己經濟又實用。 但是做為一門藝術,它認為自己有權利忽略實用性的要求,轉而根據超越日常凡俗的哲學原則行事。

    • piago德福廣場1
    • piago德福廣場2
    • piago德福廣場3
    • piago德福廣場4
  4. 2020年7月6日 · 理想鄉系列的八棟建築形成了一個社區,而延續理想鄉的概念,作者繼續組合重疊台灣建築,從社區擴張成一個城市。. 走進展覽廳,寬廣的展覽空間提供觀賞者一個舒適的環境能夠細細探究理想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街道、巷弄、廣場、房屋、塔樓 ...

  5. 2021年5月21日 · 作為一個古蹟再利用的非典型的白盒子美術館建築空間、且並不具有典型的博物館典藏功能,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示活用除了要梳理出空間安排,因為其與不斷更迭的「當代性」的連結,更需要不斷在這樣的館所定位上隨時活絡調整。 美術館的存在與當代藝術的相互關係一直都十分緊密,美術館對某藝術家與某種藝術的呈現也為具有象徵性動作,例:某件在美國紐約當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被典藏,又或誰英國泰德當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受邀展出。 也因此,不禁令人思考,美術館空間與藝術作品或是藝術之間的關係為何? 又,在這樣的脈絡下,美術館還有什麼發展可能? 而台北當代藝術館在進入第20年後、又或進入下一個20年,可以帶來如何的契機?

  6. 2017年10月16日 · 2017/10/16, 社會. 黑白空間默契:為何人們都選擇坐在台北車站大廳的黑色格子裡? Photo Credit: Chi-Hung Lin CC BY-SA 2.0. GeogDaily地理眼是一個致力於地理學傳播的媒體網站,我們希望打破大眾對地理只是背地圖的刻板印象,讓讀者瞭解地理學在理解當代動態世界的重要性。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在台北車站大廳,旅客常席地坐在黑白方格相間的大廳鋪面上。 但有趣的是,幾乎所有旅客都選擇坐在黑色方格裡。 筆者稱之「黑白空間默契」。 筆者不甘讓這個議題被都市生活的步調埋沒,只是淪為另一個日常現象,故決定探討現象背後的趨力及其象徵意義。 文:施牧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生) 台北車站大廳,人群熙來攘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