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property valuation citibank 相關

    廣告
  2. Apply For A New Credit Card or Bank Account & View Additional Citi® Offerings. Open Your Account Now With Our Simplified Application Process.

  3. 整合多個私人貸款, 經本網申請APR低至1.78%, 靈活還款期達60個月. 立即比較! 由即日起,新客成功申請及提取指定貸款,獨家可獲高達$20,000現金券或潮爆電子產品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21日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月公布香港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指出本港財富分配偏向於高入息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債務與收入比例已很高,若出現嚴重壓力,債務比率會顯著增加。 金管局的「匯思」不直面事實,卻為家庭負債比率飈升「洗白」,竟說「不能單看家庭負債比率」,還需「看家庭的資產狀况」。 這與2017年着重風險的警告脫節;當時負債比例已高達68.3%。 財政司長陳茂波同出一轍,提到市民置業負擔指數在今年第一季上升至約73%,顯著高於過去20年47%的平均數,他不指出如何減低這方面數值,卻只強調「政府會繼續在造地建屋的工作上加大力度」! 議員質詢樓價過高,陳更只指出市民按揭能力強而安全,沒直面樓價不斷飈升導致市民難以負擔的事實!

  2. 2024年5月1日 · Since the scrapping of all property cooling measures was announced in the Budget, property transactions have notably risen over the past two months. The private flat price index in March as released by the Rating and Valuation Department showed a slight increase of 1% month-on-month, marking the first rebound since its 10-month ...

  3. 2024年5月19日 · 業主自行估算租值 「空想價」推高核心通脹. 【明報專訊】美國住屋通脹成為焦點,當中由業主自行估算租值的業主等價租金(OER)成眾矢之的,被指無法準確反映實質通脹。. 有大行詬病,OER只是業主報上的「空想價格」,實際無人繳付這筆款項,然而 ...

  4. 2023年12月19日 · 每股股價(price)與每股淨資產(book value)的比率,大過一,即公司市值大過淨資產價值;細過一,即股市估值低過淨資產。 香港不單輸畀全球平均同美股,連對比滬深300指數(1.4倍)及MSCI新興市場指數(1.6倍)都輸掉。

  5. 2024年1月6日 · 下一篇. 機管局發50億零售債 年息4.25厘 每季派息 1‧17起認購 入場費1萬. 【明報專訊】機管局昨日公布發行零售債券(4701),為自2008年按證公司以來,再有機構推出零售債券,債券最高發行金額為50億港元,年期2.5年,年利率為4.25厘,每3個月派息一次(見表)。 美國聯儲局料於今年開始減息,定存利率開始回落,聯席安排行之一的中銀香港(2388)認為,市場預期利率已經見頂,債券有助投資者在較長年期鎖定回報,近期定存息率快速回落下,相信4.25厘息率吸引。 上 / 下一篇新聞. 年結銀行吸定存 或影響零售債需求. 分析:息率吸引 有閒錢可認購. 港股新一年連跌4日 匯豐削今年目標至19300. 安踏持股Amer上市刺激微 股價倒跌. 佐丹奴盈喜變盈警 洗倉式急瀉24%

  6. 2024年3月22日 · When people invest money in a property, they naturally hope to see it in good order when handed over to them. While about 1,600 units in Kai Chuen Court have been occupied, there has been a string of complaints from owners about construction quality, including problems such as skewed doors, possibly hollow bricks in the kitchen and ...

  7. 2022年3月28日 · 以香港為例,香港市民每日使用的八達通數據,其實是從市民身上收集的重要數據,擁有極大的價值和用途,政府也有使用這些數據以作抗疫用途,但可惜,這寶貴數據至今仍未向公眾開放。 相信較少人會去爭議,我們已步入一個數據充裕,甚至過多而接近爆炸的年代。 這樣,問題便開始來了,為什麼我們比人類過往的歷史的任何一刻掌握了更多的數據,但卻見不得我們能夠作出更佳和更有智慧的決定? 在香港目前的抗疫上,我們更加是像跌入了一個深淵,難道更多數據,反而帶來更差的決定? 數據要置於現實情境理解. 問題的核心,往往不在於數據本身,而是在於人去正確理解和適當地運用數據的能力,這在現今的研究及學術的討論上稱之為「數據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