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0月18日 · 1. 看錶不看裏. 最初引發示威的,是要反對政府提出的《引渡逃犯條例》,但這是造成今日事態的真正原因嗎? 如果是的話,則示威發生未久,6月1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就宣告擱置條例草案,示威再師出無名,應該就此平息了;但示威卻方興未艾,因為目標已經立刻轉為「五大訴求」,顯見反對《引渡逃犯條例》只是觸媒,作用一如火柴,導致今日遍地烽火的易燃物顯然另有所在;看事較深入的人認為那是「五大訴求」中的「雙普選」。

  2. 2018年1月18日 · 潘醫生指出︰「完不要即時停下來或者躺在地上,建議先讓自己有10至15分鐘纾緩時段,讓肌肉在劇烈運動後能慢慢適應,保持身體的血液循環及體溫。 」運動後亦可以補充含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飲料,亦有助身體復原。 「壓力性骨折」出現原因是在短時間內運動量突然增加,重覆的動作會產生壓力,令個別部位出現微小的骨折。 網絡圖片. 如果出現「延遲性肌肉酸痛」,在2至3天內不建議再跑步。 比賽後4天,建議只進行步行或緩步等輕微運動。 比賽後一星期才可開始輕量訓練。 如果在5至7日後痛症有增無減,便要留意可能不是簡單的肌肉痛,有可能是拉傷、韌帶或軟組織受傷,如痛楚持續要考慮向醫生求醫,因為可能是出現並不常見,但比較嚴重的「壓力性骨折」。

  3. 2017年9月22日 · 「甩手直衝」就是當雙方抗衡時,對方突然無故或想蓄力攻擊而收力「走手」,雙方僵持的手就會「甩手」。 這句拳理教我們,當對方主動走手甩手時,我們就要「得勢不饒人」,「食住上」地乘虛進攻,而且要以最直接有效快捷的「直衝」去攻擊。 這一點,亦符合詠春「直接有效快捷」的原則,不浪費一分一秒一個機會去完成目標。 詠春拳講求目標要明確. 「來留去送」的道理秉承第一篇所講的詠春中心思想──目標明確。 詠春拳認為,搏擊的目的是要盡快擊倒對手,因此沒有事情比將攻擊成功地送到對方身上和保護自己身體這兩件事更重要。 「來留」,意在保護自己及控制對方的手。 「去送」可以將力卸去,防止自己受傷之餘更可以解圍。 在詠春拳的使用者心中,明鏡止水,只知要保護自己及攻擊對方,不存其他無聊猜想雜念。

  4. 2023年12月5日 · 馬驥:由治及興,任重道遠. 《中華人民共和囯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為: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生效以來,香港政治環境日趨穩定,社會紛擾煙消雲散。. 由回歸之初的「港人治港」落. 馬驥 2023-12-05.

  5. 2021年7月8日 · 劉遵義:香港如何向前走?. ──習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對香港的啟示. 一百年前創建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如期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14億多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都得到了滿足,實現了 ...

  6. 2021年7月8日 · 2021-07-08. A A A. 文/紀碩鳴 陶玲芳. 多年來,中國一直引用哈佛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這個概念。 著名社會學家鄧偉志教授閱讀了上千篇相關文章,認真研究、思考「軟」和「柔」的關係,撰文提出:應把軟實力改譯為「柔實力」。 還應該修改、完善當今流行的軟(柔)實力評價體系,克服主觀的隨意性。 著名社會學家鄧偉志教授年逾八十,因為年邁膝蓋受傷,走路時要增添拐杖助力,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停不下來的思考。 他四處奔走,參加各類研討會、座談會,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筆耕不斷,獨到見解、犀利評述不斷見諸報端。 鄧偉志教授. 鄧偉志現為上海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顧問。

  7. 2017年10月6日 · 利世民:企業推動社會責任項目 誰最受惠?. 許多時,商業機構由於在營運上更有效率和彈性,執行可以更有效,也可以兼顧更多方面的需要。. 假如沒有這些企業的參與,相信倡議價值觀建立的過程,難免事倍功半,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社會資源才能夠成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